VIP 專屬文章 封殺中國半導體業,盟友卻扯後腿?《經濟學人》:美國出口管制柵欄存在漏洞

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新建造的一座奈米電子製造中心組裝的半導體晶片。(美聯社)

美國與中國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美國毫不掩飾地想阻止競爭地緣政治霸權的獨裁對手中國獲得先進技術,去年宣布針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最新出口管制措施,限制中國獲得先進半導體技術。然而,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美國盟友的政策未必總是與美國的政策一致,這也讓美國的反中技術制裁存在漏洞。

去年10月,美國商務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工業安全局(BIS)宣布針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最新出口管制措施,嚴格管制美國高科技業對中國出口半導體技術、元件、設備,限制中國獲得先進半導體技術。根據該法規,中國企業買不到美國生產的超級電腦晶片、人工智慧應用的顯示晶片處理器(GPU)、製造先進邏輯晶片與記憶體晶片的設備。

10月17日,美國擴大用於訓練人工智慧模型的先進微晶片的銷售限制,這是最新一套出口管制措施,旨在阻止美國協助創造的尖端技術進入中國,也旨在彌補一個漏洞,該漏洞允許中國公司的外國子公司採購母公司被禁止購買的晶片。

2022年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晶片及科學法》生效(AP)
2022年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晶片及科學法》生效(AP)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漏洞不是最後一個需要堵住的漏洞。10月9日,南韓晶片製造商三星及SK-海力士(SK-hynix)無限期豁免使用美國設備在中國生產晶片,無須另外獲得美國批准。本月13日,台積電也獲得了豁免,而這些豁免揭示了美國領導的全球出口管制制度的棘手本質。

美國在歐洲及亞洲的盟友並未試圖效法美國的長期域外制裁,因此理論上,希望繼續出售技術給中國客戶的亞洲公司及歐洲公司可在沒有嚴格出口管制的地方設立子公司,至少只要這些公司不依賴美國的投入即可。

由於各國政府及歐盟之間的責任劃分,歐洲的情況更複雜。目前個別歐盟成員國保留對國家安全相關出口管制的自由裁量權,但鑑於歐盟的商品單一市場可以讓技術不受阻礙地跨境流動,歐盟官員希望擁有更大的發言權。10月3日,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提出被認為對歐盟經濟安全至關重要的領域清單,該清單希望能在這些領域實施歐盟範圍內的出口管制,其中包括先進晶片、量子運算、人工智慧。

2023年7月5日,在上海舉行的世界AI大會期間,一位民眾正在觀看中國生產的晶片組。(美聯社)
2023年7月5日,中國上海舉行的世界AI大會期間,一位民眾正在觀看中國生產的晶片組。(美聯社)

涉及到執行規則時,事情變得更模糊。大多數國家監管出口管制制度的官僚能力有限,人們普遍認為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比其他國家的類似機構擁有更多的經費,但該局的員工少於600人,年度預算略高於2億美元,而亞洲及歐洲的類似機構經費必定遠少於這個數字。

相關機構往往缺乏評估出口商向國外銷售產品的許可證請求的專業知識,這需要了解如何使用特定設備,而且幾乎不可能知道這些設備抵達中國後將如何實際使用。今年,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撥出相對微不足道的600萬美元用於國外檢查,而且用在中國的支出很少,因為中國並不歡迎美國檢查人員。其他國家缺乏經費的類似機構完全依賴出口公司自行確定產品的實際最終用途,而這些公司其實也無法確定這一點。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美中晶片戰爭:拜登政府為台積電、三星、SK海力士延長部分豁免 更多文章

《經濟學人》指出,結果是不透明的規則及斷斷續續的執法行動,敏感技術的製造商只能猜測他們可以與中國公司有哪些業務往來、不能有哪些業務往來。台灣4家公司矽科宏晟科技公司、亞翔工程公司、崇越科技公司、漢唐集成公司最近受到台灣政府的調查,因為有報導稱它們疑助中國科技巨擘華為在中國深圳建晶片工廠,而這4家公司均否認自己違反任何制裁。

2023年9月25日,華為在北京舉行新品發布會。(美聯社)
2023年9月25日,華為在北京舉行新品發布會。(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