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沈榮欽專欄:數位經濟是印太經濟架構的重頭戲

美國總統拜登(中)5月底在東京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對多數IPEF會員國而言,除了關稅與供應鏈之外,最關心的莫過於數位經濟(AP)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5月底在日本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成員包括除美國、印度、日本、韓國、澳洲、汶萊、印尼、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佔世界經濟的40%。雖然拜登政府說明印太經濟架構包括數位經濟、供應鏈韌性、乾淨能源、反貪及稅收公平等項目,但是其中詳細的運作規則仍未公布。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表示,印太經濟架構並非一般的自由貿易協定,而是將各項目的架構以及法律規範組合起來。目前看來,這只是一個鬆散的架構,缺乏執行的總部與秘書處,也沒有獎懲與爭端解決機制,細節仍有待日後成員國補充。

印太經濟架構的戰略意義要與日前在華府舉行的東協國家峰會、拜登在日本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拉攏新當選的南韓總統尹錫悅與澳洲總理艾班尼斯、澳英美聯盟(AUKUS)等一起看待,但是就架構本身,則是美國為了填補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後所遺留的真空。

相較CPTPP,IPEF在許多方面可謂「先天不足」。首先,IPEF基本上完全沒有關稅與投資協定、市場准入等經貿規定,這也是雷蒙多表示並非一般的自由貿易協定的原因。其次,IPEF缺乏強制規範與爭端解決機制,這就註定了IPEF只能是一個鬆散架構而非強制協議。

排除台灣怎麼補救

排除台灣於IPEF之外,對於印太地區的貿易與供應鏈都將造成重大缺失,《華爾街日報》因此批評拜登政府鑄成大錯。

其實在RCEP與CPTPP成立之後,IPEF已經沒有多少空間提供關稅誘因。IPEF的13國家中,日本、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與汶萊7國已經同時加入RCEP與CPTPP,韓國、印尼、泰國與菲律賓4國則屬於RCEP,其中韓國正在申請CPTPP。若IPEF以關稅減免為號召,開放最多者要數印度與美國,不僅美國無意為之,更會降低印度加入的誘因。印度本來是RCEP最初的成員國之一,後來因為擔心關稅協定增加貿易逆差與影響國民生計而退出。

2019年5月16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員國代表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聚會(AP)
RCEP與CPTPP成立之後,IPEF已經沒有多少空間提供關稅誘因。圖為2019年5月CPTPP成員國代表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聚會。(AP)

缺乏關稅誘因,美國仍可以本身巨大的市場,重組全球供應鏈,以及設立數位經濟標準來吸引各國加入。但無論是相關國家的官員談話或是報導,都顯示多數IPEF成員國最關心的仍是關稅、投資與市場准入等傳統自由貿易利益,缺少關稅誘因,令IPEF的吸引力大減。而所謂的供應鏈韌性,乃是建立降低中國依賴的價值鏈,必不為中國所喜。在這種情形下,美國選擇排除台灣以減少成員國入會障礙,也可以台灣會籍做為美中之間的籌碼。 (相關報導: 沈榮欽專欄:撐起中共大外宣的「數位絲路」 更多文章

問題在於排除台灣於IPEF之外,對於印太地區的貿易與供應鏈都將造成重大缺失,尤其是台灣的半導體與資訊通訊產品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因此批評拜登政府鑄成大錯。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對此表示,美方正尋求深化與台灣的經濟夥伴關係,包括在半導體與供應鏈等高科技議題上。這或許就是台灣經貿談判代表鄧振中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即將再度會面之故。據美方知情人士透露,雙方將就供應鏈韌性、經濟合作、貿易便利與農產品等項目展開對談,而不會涉及傳統的關稅投資協定,與IPEF若合符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