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拉回二年前,問投資人:台灣有那些ETF,相信有很高比例的人能回答0050、0056和00878,但多數投資人可能對債券型ETF或其它款式ETF沒概念。在二年前欲投資ETF的人可以很單純的決定指數型或高股息;年配或者季配息。
時至今日,這問題可真難回答,ETF百花齊放。究竟該怎麼選呢? ETF的泛濫又會不會是曇花一現!只是投資巿場短期的亂象呢?
我相信不會的,我相信ETF將是台灣巿場未來一段很長時間的重要投資主流。而ETF這種指數化基金的投資模式相信也是台股更接近成熟巿場的一種表現。
截至2023.08月份,2023年度各類型ETF新發行上巿有15檔,2022年及2021年新發售的也各有24檔。目前在台灣上巿及上櫃交易的ETF(含ETN)則高達240檔。
如果投資朋友只想投資純台股,以台股為成份的ETF亦有多達44檔可作挑選,並且在短期的未來還會急速的新增。這數量應該足夠餵飽投資人對ETF的熱切需求了。
ETF巿場的特點:
1.投資人更自然地達成分散投資的效果
這是ETF的基本特性,也是最大優點。
2.具有穩定巿場的特性
ETF的換股機制是已規範的,所以當ETF買入成份股後其持股有相當程度的穩定性,這無疑也為巿場帶來更安定的作用。
3.台股個股將呈現兩極化的發展
在台股股票型ETF的44檔中,多數的成份股類別為大型股、高殖型及科技類股,同類型的ETF其成份股的重叠性是高的。在ETF成為投資主流後,受ETF選入的個股及未逢ETF選入的個股將是不同命運的差別。
4.台股的成交量失真
假若投資人買入100億的ETF,投信公司將此100億再買入成份股,則成交量概為200億。以重複消費的邏輯來看,是有些失真的。然而這也是ETF巿場的正常現象。
投資人該如何選,以及怎麼看自己投資的ETF各檔
1.ETF仍然不盡相同,因為大部份的被追蹤指數乃是指數公司依投信公司的需求所制作的指數,其內容包含成份股的選股方式、成份股的調整時程以及更多的限制條件。或許我們可以說這些ETF多少有些(主動)的成份在其中,然而更透明的訊息被揭露,對投資人仍是有益的。所以投資人在選擇ETF時仍應詳閱該ETF的選股邏輯是否符合你的投資意念。
2.同質性的ETF,建議買一檔即可。例如高息型的擇一即可,另外的資金則可配置指數型ETF或債券ETF,可以讓自己的總資金真正達到分散風險的成果。
3.慎選ETF的配息頻率,並非月月配就是好。感覺上來說每月配息,拿到現金馬上再投入之複利效果可達到月循環複利。但投資人如果是小資族,每月配息都啃蝕你一筆滙費,積少成多也未必有利於投資人。
4.關注內扣費用,因為這是你無形中持續流失的血液。台股ETF規模在2023.05月已達3兆台幣,我們假設總內扣費用平均0.5%,則每年投信公司和保管銀行可在ETF產品上扣走我們150億台幣。
5.理解高股息的真實內含,當大量的投資資金湧入高息型ETF,轉而將高息型的成份股股價推高後,或許ETF的指數歷史回測其殖利率達7%,但未來的殖利則未必仍達7%。此時若投信公司以平準金或交易價差作予配息,其配息額仍然由基金的淨值中減除,此則失去了股息的基本意含。
投資ETF的態度
筆者認為投資ETF的態度應該以儲蓄的心態來面對。
1.佈局多元類別的ETF(指數型、高息型、債券型、海外型),投資檔數有含蓋多元即可,毋需求多。
2.累積數量,靈活的買入方式,持續加大持有的部位。例如定期定額,並且在相對低檔時再增額買入。
3.穩定地持有,配息再投入,加速資產部位的累積,切莫把ETF當飆股來炒短了。
投資是人生財富的一場沒有終止的考試,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送分題,唯需自己用心的作答才能取得高分。
以上分享於2023.09.25。以上內容僅作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投資人應謹慎評估投資風險。
作者介紹|小股東
從白手到財務自由是筆者的歷程,2022年領息200萬,小股東也可以有大投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原標題:ETF如雨後春筍,該怎麼挑選! 是主流還是亂象?) (相關報導: 生活熱議》25歲看了一本書、買對7支ETF,賺到1.2億;提前退休,每年還有近300萬可以花!怎麼做到?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