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李賀《雁門太守行》
當今世界以何為貴?人才與黃金!
但兩者常常不可兼得,古人云:「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難求」、「自古黃金貴,猶沽駿與才」、「黃金累千,不如一賢」。正如李賀等所言,為了人才常常必須捨棄黃金,即所謂財散人聚,千金買骨。
天下有沒有二者兼得的好事?當然有。而且,這可遇不可求、轉瞬即逝的餡餅居然落到了新加坡頭上。據聯合國2019年報告,有38.88萬中國人移居新加坡,資金流入在2021年有4480億新幣(近千億美元),資產管理超過1萬億美元(新加坡還設立了包括李嘉誠在內的1400多間家族辦公室)。
在2022年3月20日矽谷銀行和瑞信爆雷後,又有2400億美元流入新加坡。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中國大陸資金。至2021年年底,新加坡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為8376億美金。2022年又吸引了1410億美金,居全球第三(第一美國為2850億美金,第二中國為1890億美金)。現在新加坡的外商直接投資已超萬億美金。
對照台灣,截止2022年12月13日,按台灣調查局的統計,中國大陸包括港澳在台灣工作、生活的僅有5700餘人,台灣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也只有5699.5億美金。之前的天選有香港,從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起,接納了超過百萬的大陸移民與資金,為香港上世紀的飛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筆者從中國大陸的大學畢業後,曾在世界多個城市工作、生活。美國舞台大、機會多,如果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應該去美國闖。但歐、美都面臨黑人、非法移民較多,治安不良,市政基礎設施陳舊、醫保不友好、語言溝通畢竟非母語等問題,並不適於追求安穩、幸福生活的成功人士。
新加坡氣候常年炎熱,政治威權、面積狹小、房價奇高,但在香港衰落後異軍突起,因華人立國,漢語通行而吸引了大量中國大陸及香港出走的精英。吉隆坡、曼谷等物價便宜,華人也較多,但同樣四季炎熱,且僅是發展中國家的首都。
日本安全、衛生、食品、醫療、綠化都很好,而且有很多標識都是漢字,離中國大陸近、同是黃種人,東京、大阪等現代化程度高,城市建設遠超紐約、倫敦。但日本人性格內向、警惕性可能比北京的朝陽大媽還高。如果說歐美對陌生人一般是先假定對方為好人,比較熱情、樂於助人的話,日本對陌生人可能就一般是先假定對方不可信任,比較防備。所以有些在日本生活了幾年的人士居然自我感覺輕微抑鬱了。
筆者在哈佛大學、東京大學、台灣大學都作過訪問學者、客座教授等。就工作與生活的經歷,比較而言,認為台灣、尤其台北是全球華人的最佳地。台灣的安全、民主、自由、食品、衛生、教育、交通等都是全球前列,而於華人尤其優越的是語言、文化交流無障礙,很易共鳴、交友,也易於進入主流圈子、社會,取得良好的身份、價值認同。
中國在改開四十多年後,已成第二大經濟體,人才資金都僅次於美國。政治體制上,則由文革的極權,到鄧、江、胡的威權,現在又逐步回到了極權,嚴峻的高壓使部分精英人才離家出走。近年中國對外移民已達千萬之多,其中有45萬多的科學家和學者,也有近百萬的企業家,更有超過萬億的資金。但2020年2月疫情以來,台灣幾乎完全關閉了大陸人士的入台通道,即使疫後的現在,持續近四年了也未鬆解。台灣對大陸人士赴台的嚴格政策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作為僅有兩千多萬人口的小島,八十多年來一直面臨對岸持續的高壓。在這種緊張對峙中,對大陸的統戰、滲透必然朝怵夕惕、防範萬一。
但我們從另一方面考量,在目前這種激烈狀態下願意赴台工作和生活,這個選擇就已經是對台灣現行體制和環境的高度認可,這些大陸精英的冒險到來,不管從人力還是資金,都對台灣是一種支持。而且,赴台人員與大陸千絲萬縷、割捨不開的關係也會從方方面面,潛移默化地影響大陸對台政策。他們既然把身家性命都押到了台灣,肯定最不願開戰,肯定是兩岸止戰促和的中堅力量。
至於他們中有無間諜,怎麼防範?筆者認為首先要有開闊的胸襟、格局。既然威權,極權的大陸都不怕150多萬台商等在大陸工作生活,那麼民主、開放的台灣難道對自己的制度還沒有自信嗎?其次,大陸政府與大陸人民是同一概念嗎?結論是不言而喻的。其三,現在的的高科技,定位系統等等,可以檢查赴台人員的手機、微信、言論、交往,很容易瞭解、判斷一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也可以有效地對敏感人員進行持續的管控。
也可以要求需提交台灣居民等對其的連帶擔保,或繳交保證金等。香港緊鄰深圳,各種組織、機構、人員錯綜複雜,港英過去幾十年在向全世界包括大陸開放而不是封閉狀態下怎麼防諜、保障穩定與安全的,大可鏡鑒。總之,完全沒有必要因噎廢食,「倒洗腳水連孩子也倒掉不要了」!
過去80年,台灣傲視世界,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一是在兩岸的對峙中,本來最有效的抵擋似乎是強化動員機制的軍事獨裁。而台灣人民篳路藍縷、前仆後繼、浴血犧牲,加上經國先生最後的開悟、開禁,居然轉型成功,實現了民主自由,粉碎了華人素質低,不適合民主的謊言。在華人世界,樹立了最好的美麗標竿。
二是以小島對大陸,在被迫耗費大量資金、人力的防衛後,還實現了經濟、特別是電子高科技的騰飛,甚至在2022年人均GDP超越了長期亞洲第一、並曾殖民、開化台灣的日本,居東亞首位。
三是保護、保存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思想文化傳統、文物遺產、溫良恭儉讓的敦厚品性,等等。
四是向人類貢獻了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高錕等獲諾貝爾獎的大科學家,王永慶、郭台銘、張忠謀、黃仁勳等大企業家,以及胡適、傅斯年、林語堂等大學者和三毛、鄧麗君、李安、白先勇等文化名流,在高科技芯片等領域世界牛耳。
反觀新加坡,雖然人才、貢獻乏善可陳,威權政治也不無詬病,但開放的、撿漏大陸人才與黃金的國策,卻使炎熱的城國異軍突起,2022年人均GDP高達8.28萬美元,超台灣的3.55萬美元一倍多。
最近郭台銘先生競選時提出的:「大力發展經濟與科技,讓台灣20年內人均GPP超越新加坡,成為亞洲首富」的確是令人振奮、期待。著名學者傅高義先生曾形容中日是「搬不走的、永遠的鄰居」,其實兩岸更是同種同文的、血濃於水的分不開的同胞。
(相關報導:
劉東皋觀點:一顆蛋的啟示
|
更多文章
)
電影《雲圖》說得好:
「我們的生命不僅僅是我的自己的,從子宮到墳墓,我們和其地人緊緊相連。」
人貴為萬物之靈,既是創造者,又是廣闊的市場,更是活力的源泉、強大的根基,法國二戰後因為人口減少,甚至不計後果大量引入非洲移民。由於人口增長的斷崖式下跌,中國大陸也在2018年被迫揚棄了從1971年推行的,奉為「基本國策,一百年不動搖」的計劃生育。但愚蠢的苛政已斷送近五億人口。2023年4月,人口第一大國被印度奪走。
美國繁榮富強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其開放、包容的移民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國大量精英人才、勞動力、財富,造就了強勁昌盛的市場。據統計,百餘年來,美國獲得了超過五千萬的移民。日至今日,即使人口已達3.33億,美國仍保持了每年超過百萬人的移民輸入:新鮮血液、活力的注入。
日本在進入老齡社會、少子社會後,終於痛定思痛,一改過去對外來移民排斥的保守政策,通過放寬工作簽證,大力推行在全球發達國家、甚至可以說是所有國家中移民成本最低的經營管理簽證、高度人才簽證:一年即可獲得綠卡等多種引進外來人才的開放國策,向全球延攬人才。至2020年年底,在日本工作和生活的中國人已達134.5萬人。
據2023年9月16日《日經中文網》報道:一直實行嚴格國籍管理的德國將開始允許雙重國籍。此前僅限於歐盟成員國出身者的雙重國籍將全面解禁,外國人最短3年內可追加取得德國國籍。允許多重國籍的國家正在增加,出於國際競爭力下降的危機感,各地正在打開大門。此舉最主要目的是確保競爭力。在德國,隨著人口老齡化,醫療護理和建築等領域的技能勞動者長期短缺。實際上,雖然德國國內經濟處於經濟衰退的邊緣,但目前的失業率僅為3%左右,是東西德統一後199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推動該法案的德國內政和國土部長南希·費澤強調:「現代化的《國籍法》是確保德國作為商業基地的競爭力關鍵」。在歐洲,法國和意大利完全允許多重國籍,以某種形式承認多重國籍的國家達到世界的8成。2022年出生率僅為0.78、處於世界最低水平的韓國也在2011年修改《國籍法》,改變了「國籍唯一原則」。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台灣2022年出生率僅為6.3‰,略高於2021年的6‰,在全球187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79,甚至低於長期亞洲倒數第一的日本,可見人口對台灣而言,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大問題。但如果想引入歐美人才,由於文化、語言等差異,台灣可能吸引力並不明顯。
肇於1978年改開,中國人民被壓抑已久的求知若渴的學習精神爆發出來,教育、上大學成了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1999年大學開始大規模擴招,僅2023年度大學本科就招生913萬人,研究生招生76.2萬人,博士招生13.9萬人。
疫情前的2019年海外留學人員總數為70.35萬人。1978至2019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 656.06萬人,其中165.62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或研究,490.44萬人已完成學業,423.17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大陸發展。另外還有大量的訪問學者、企業家、勞務務工人員在國外工作、生活、交流,還有近4千萬的出境遊客等。這些有海外經歷的很大一部分人才通過跨國學習、交流、熏陶,開闊了視野、辨明瞭是非,他們的知識儲備、見識、價值觀與世界主流普世價值接軌,認同民主、自由、博愛。
筆者博士畢業後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時,曾先後對到北京出席兩岸金融證券研討會的台灣中央銀行總裁謝森中先生(明尼蘇達大學博士)、財政部常務次長兼證管委主任戴立寧先生(哈佛大學碩士)作了深度採訪,並兩次分別在《金融時報》整版刊出。
前幾年到台灣大學作訪問學者時,也時時感受到台灣教授、官員、大學校長中留學人才比例之高。台灣科技大學的劉副校長也與我談到,他剛到美國留學時完全沒有大陸學生,到八十年代初忽如一夜春風綠,一下就來了很多大陸同學。
台灣進一步高速發展的強烈人才需求,與大陸人才的國際視野和乘桴出海趨勢,可以說是兩情相悅、一拍即合。而且人才在一個時期的存量是相對有限的,存在此長彼消的關係,他們的到來加持、壯大了台灣,同時也使對方人才、智力流失,受到削弱。美國二戰的強大,與引入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一大批人才有極重要的關係。所以,大陸巨大的人口基數,海量的人才,僅次於美國的財富,又人心思變,對台灣的確是可遇不可求的美麗資源。其無盡利益,可能怎麼估量、預計都不為過。
人才與黃金、魚與熊掌,居然可以兼得。
對於台灣和大陸人民,也許,這是千載難逢的、稍縱即逝的天賜良機,有沒有抓住天機的遠見卓識與大無畏的勇氣呢?歷史拭目以待、全球拭目以待。
(相關報導:
劉東皋觀點:一顆蛋的啟示
|
更多文章
)
*作者是北京清華大學博士、博士導師,前全國政協委員,現為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