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現在討論度最高的老太太應該名叫秦語橋。七八十歲的她是超思公司的負責人。這個去年才成立,資本額五十萬的小公司幾乎不可思議的接下了農業部的大標案,從巴西以專案的方式進口了8000多萬顆雞蛋到台灣,平均台灣每個人可以分到三個以上。
這些蛋陸陸續續從巴西坐船來台,重新洗選後提供給消費者以應對台灣今年的蛋荒。眼尖的農業專家Lin Bay好油注意到前幾天還有巴西雞蛋在架上賣,標著9月5日的製造日期和10月5日的保存期限。但最後一批巴西雞蛋應該五月底就裝船出發了。原來進口蛋可以用在台洗選日變成它們的新「生日」。這樣又如何讓不想吃壞肚子的消費者安心?
平常報導能源的我開始瘋狂搜集關於這個案子的新聞,尤其是到底農業部選擇超思到底有沒有貪腐。雖然報導真不少,很多藍營立委提出來的質疑也好像有那麼一回事。但是每條線索追下去都找不到英文說的smoking gun,也就是「還在冒煙的那把槍」。
產業裡,我們都知道蛋在哪裡
彼得在台灣的畜雞業已經工作了很多個年頭了。因為產業裡的歐洲人很少,我不會告訴你太多關於他的細節。彼得當然也不是他真的名字。我想要問他,是不是真的有可能像農業部長陳吉仲說的:「蛋不是一般商品,說進來就進來。靠業者的貿易經驗。」還說跟超思合作是「公私部門共同合作的最佳經驗。」我問彼得是不是有可能只有超思有從巴西進口雞蛋的能耐?
「當然不是!產業裡,我們都知道蛋在哪裡。也不需要從巴西那麼遠去進口。何況還是疫區!」
彼得跟我說原來台灣有很多很多比超思更有資格和能力做這件事的公司。它們也非常有意願跟農業部合作。比如說,有一個公司的本業是從國外進口蛋種雞來台。蛋種雞是我們吃的蛋的「祖母」。牠們生的蛋會孵化成一般的蛋雞。台灣沒有自產蛋種雞的能力,每年都需要從國外進口。這家公司的蛋種雞因為出口國受禽流感的原因,暫時沒雞可賣,急著希望能夠用進口雞蛋的方式扳回一點業績。
「這才是農業局應該合作的廠商,但他們卻沒有拿到專案。你自己想想看為什麼。因爲額度早就被農委會首選的廠商搶光了。」
有如1950年代的管理
「種雞一定要在接近無塵室的環境成長。在台灣衛生環境目前來說不允許這種品質,也沒有廠商有意願做相關的投資。」彼得說。
巴西進口蛋引爆食安爭議,地方政府啓動稽查。(圖/臺東縣政府衛生局提供)
一隻種雞的身價可以高達新台幣$3,500。種雞生下來的蛋雞和肉雞身價就便宜很多了,一隻大約新台幣$350。不但台灣沒有自產種雞的能力,連一般蛋雞的生產環境都普遍欠佳。彼得說,者跟台灣過時的雞蛋生產銷售管理系統有很大的關係,也間接導致的不時就會有蛋荒的問題浮上檯面。
「禽流感通常是冬天的疾病,夏天有機會杜絕。但自從2021年初,禽流感在台灣就持續的流行。如果台灣畜雞業不提升衛生品質,恐怕以後也會這樣。」
「在德國一個快要一百萬隻雞的蛋場只需要五個人管理。比較小的台灣蛋場都可能會需要30個員工,普遍是東南亞來的外勞,常常跟蛋農老闆連溝通上都有問題。」
人少不只是為了省工。事實上員工的個人衛生是禽流感可能散播的大缺口。彼得說他工作時一天需要洗四個澡。
在台灣不是沒有蛋農有心升級成為更衛生和有效率的蛋場,可是整體的蛋買賣系統讓投資這件事很沒有賺頭。
「在台灣每個蛋場都會分配到一天能生產多少蛋的配額。他們變得更有效率也不能夠賣比較多蛋,於是升級的動力就沒有了。」
「我跟台灣農業部(之前農委會)的官員已經有多年常接觸了。他們在學術上都有很不錯的知識,但是都是理論上的。他們可以跟我大談inovovaccination(卵內注射疫苗),可是他們做都都是1950年代那一套。」
「基本上,問題最終的源頭是政府干擾蛋的生產和銷售太多了。這也導致了蛋農不得不成立同業聯盟抗衡。這一來一往讓貪腐有很大的空間。」
因為台灣的政府有蛋價平穩和保護小蛋農等考量,導致需要頻頻插手蛋市。這導致台灣蛋價過低於成本。在無法回本的狀況下蛋農減少了蛋雞的數量。等到蛋荒出現,農業部就被迫出手。
「一開始他們是用貼補的方式鼓勵蛋農多生產,但是這種措施需要比較久的時間才看到效果。當農業部發現靠補貼促進台灣雞蛋增加生產根本來不及的時候,他們才趕快停掉補貼,開放雞蛋進口。我不知道這是特定圖利或是很簡單的管理不善,但結果是台灣付的價格太高了,過程也折磨了台灣蛋農。」
經濟學家觀點:政府插手穩定蛋價,違背經濟學最基本原理
「台灣經濟四百年」的作家和台大經濟學教授吳聰敏跟彼得的看法是一樣的,政府要解決蛋的問題一勞永逸的方法就是:少插手。
「這絕對是經濟學最基本的道理。不要怪什麼黑心商人藏蛋。讓價格上來,供需就會平衡。把價格壓抑,蛋農就不會想要投資生產。」
蛋價上漲為什麼被政府視為洪水猛獸?也許是在野黨猛追狂打價格的一絲絲飄動。在其他國家,比如說美國,蛋價波動到一倍以上是會發生的事,也沒有人會要求政府出手干擾蛋市。
更嚴重的是,吳教授懷疑執政團隊到底對經濟學有沒有足夠的了解。「價格控制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真的不知道他們懂不懂?」
在台灣某些物價很容易受到媒體的無限擴大,「十幾年前,每一次颱風過後菜價變貴就會是大新聞。最近好像沒有這樣了。可能人民發現菜價自然會平衡。太貴的時候不要吃就好了。」吳教授提醒我要好好寫這個議題,因為他認為如果台灣民眾對經濟學的了解提升的話,不但是雞蛋,這一類的問題都會不藥而癒。
既有利益受惠的空間
事實上雞蛋之亂早已經演變成食安問題了,好像這兩天大家也不再討論超思而是擔心自己家會不會吃到壞蛋。當然這可以理解,因為健康很重要。但我還是在找那把「還在冒煙的那把槍」。農業會把專案給超思到底是不是圖利廠商?
「這種事情是非常難找到直接的證據的,我們不如詢問爲什麼農業部選擇用專案的方式開放進口」,吳教授跟我說,「農業部有相關的專業評估和監督這方面的業務嗎?他們是沒有的。」
不管原因是什麼,採取「專案」這種方式進口,就給跟農業部關係比較好的廠商相對的優勢。「你可以假設在台灣如果一件事情有空間讓既有利益受惠,那既有利益就的確會受惠。」
雖然台灣媒體對這個議題有非常大量的報導,很多時候這些報導的方向反映著媒體本身的立場。於是綠媒會盡量幫政府護航,而藍媒則是地毯式的轟炸,有料沒料的東西一起報。雞蛋之亂升級為雞蛋羅生門。
貪污的形狀
我之前有機會訪問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因為我主要關注的是能源的話題,我們在討論台灣綠能到底有沒有廣泛的貪污。
我回答他我的確聽到很多人這樣說,也看到很多似乎挺奇怪的事情發生。可是我總是找不到「還在冒煙的那一把槍」
「那你是找不到的。但你要看,在很多不同的領域是不是有相似的奇怪事情在發生?是不是一個一樣的形狀?貪污的形狀?」
我不是雞蛋的專家。就算真的有「還在冒煙的那把槍」一定會是像Lin Bay 好油之類的內行人翻出來的,不是我。但我的確看到了「貪污的形狀」。
對我來說更重要的事,在雞蛋之亂裡,我看到了台灣更多問題的形狀:政府干擾物價導致一大堆更嚴重的問題延生,藍綠惡鬥導致與論分歧失焦,甚至生產規模過小,無法支撐技術升級也是台灣常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