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志克觀點:總統候選人的兩岸策略比較

四位總統參選人左起:柯文哲(陳思明攝)賴清德(顏麟宇攝)侯友宜(顏麟宇攝)郭台銘(柯承惠攝)

自從去年八月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之旅觸發了中國六面環臺的軍事演習,中美臺三方的軍事單位紛紛厲兵秣馬、枕戈待旦,臺海局面戰雲密佈,大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勢。從中國的角度,裴洛西事件具體象徵美國正式將臺灣當成中美爭霸的棋子,因此必須強力回應,一方面以儆效尤,另一方面藉機壓迫臺灣往中國靠攏。

此刻,中國心目中臺灣最理想的未來行為軌跡是(1)承認九二共識;(2)恢復兩岸溝通管道與交流;(3)開始政治談判,協商統一後的臺灣政治制度與統一時程。此外中國還有幾個但書:沒有第一步,就沒有第二和第三步;停留在第二步的時間不能太長;統一後的臺灣政治制度沒有預設底線。藉由上述的軌跡圖,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描述與對比臺灣四個總統候選人的兩岸策略。

賴清德堅持蔡英文路線,不願承認九二共識,因為民進黨相信同意一中原則有害臺灣的安全利益,且與中國談判本質上不可能談出甚麼好結果。所以,面對中國威脅,維持臺灣民主生活方式的方法不是靠談判溝通,而是靠持續壯大自己軍武加上援引美國力量以遏阻中國的入侵。

但是,除了牴觸臺獨黨綱之外,民進黨為何如此堅決反對一中原則呢?它的邏輯則是一旦同意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將來中國入侵臺灣時,美國和日本比較沒有立場或動機出手相救。然而,以今天地緣政治的現實來說,臺灣有事,美日會不會軍事援臺的主要考量首在世界經濟因失去臺灣所遭受的損失,其次是美國對盟邦承諾可信度(credibility)因失去臺灣所造成的傷害。至於臺灣過去有沒有同意過一中原則,基本上無足輕重。

柯文哲現在也不承認九二共識,而是以另類的說詞如「兩岸一家親」試圖說服中國讓臺灣繞過第一步直接進入第二步。但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國願意接受比九二共識更模糊但能體現一中原則的說法。如果他的嘗試果真不可行,為了降低兩岸戰爭風險,看起來柯文哲有可能勉為其難地接納九二共識。

侯友宜現在就承認九二共識,所以可以讓兩岸立即走到第二步。然而,臺灣大多數的民意對馬上與中國政治談判有很深的疑慮,而侯友宜執政以來向以民意為依歸,所以很有可能在第二步踟躕不前,靜待民意轉向。在那個情況下,中國可能會軟硬兼施「導引民意」,迫使臺灣邁入第三步。

郭台銘不但承認九二共識,也主動提出願意以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為目的進行政治談判,所以在他主政下,兩岸應可很快地走進第三步。然而,急促進入第三步也有幾個風險。首先,如果民意支持政治談判的力道不強,可能會重蹈服貿協議太陽花之亂的覆轍。其次,光是談判的動作就可能引發美國的懷疑與反彈,必須謹慎處理、預先消弭以防患未然。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她是賴佩霞,也是林月真 更多文章

儘管背景信念不同,這四個候選人都將維持臺灣現有的民主生活方式當成他們設計兩岸策略時的最高目標,但他們的主要差別在於對放棄和平談判、訴諸武力解決時機點的抉擇。賴清德連第一步都不考慮就決定以軍武對抗中國;柯文哲與侯友宜會跨進第二步,甚至第三步,假如中國以武逼統的話;郭台銘則會主動進入第三步。但假如兩岸對統一後臺灣政治及其長遠保證的無法達成共識,因而談判破局,屆時即使柯、侯、郭應都會號召全體軍民以軍事實力保衛臺灣的民主生活方式。職是之故,對這三位候選人而言,戰術上臺灣還是要無時不刻備戰;但戰略上,和平不到最後關頭,絕不放棄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