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科技大學工程學院與印尼泗水理工學院(ITS)合作的「行動工程師」計畫今年已邁入第2個年頭,邀集化工、材料等系所學生,一同前往泗水當地的偏鄉地區,協助在地居民建置如污水處理設備、飲用水系統等基礎設施。
柴貝融、李宗唐分別來自化工、設計系,他們的小組與 ITS 學生合作,一起在泗水 SDN Kedung Cowek I-253 小學建置飲用水設備。這座全校師生共有850人的學校,校內居然沒有任何飲用水設施,飲水只能從校外購買瓶裝水,也讓台科大學生們在一開始感到相當驚訝。

為此他們設計一套可以過濾自來水的系統,盼提供當地師生乾淨的水源。為了應對當地因管線老舊而參雜異味的自來水,行動工程師團隊設計了以石英砂、活性碳作為過濾材質,再以紫外線進行殺菌的淨水系統。
「台灣習慣先想好再做,印尼學生習慣邊做邊想」
看似簡單的設計,執行時卻遇上了不少困難。在跟 ITS 學生合作的過程中,台科大學生發現,比起台灣習慣先做好整體規劃,印尼學生似乎更習慣邊做邊想,雙方方式的差異,也只能讓台灣學生先想好一段計畫,接著再配合印尼學生邊做邊調整。

然而在實作過程中,台科大學生也漸漸發現,為何印尼人會有這樣的行事方式。李宗唐談到,這個計畫其實在台灣已經做過一模一樣的設計,也有買過材料來看,品質都很好,但到了當地,同樣的材料材質卻都很差。
柴貝融則補充,材料都要跑很多地方才找得到,甚至還要「洗材料」,如作為濾材用的石英砂,當地能買到的,「就像從海邊撿來的」,充滿污垢、砂土,而或許就是這樣的物質條件,才會讓印尼學生產生這樣因地制宜、隨時調整計畫的作法。

除了尋找、處理材料外,實際組裝設備也讓台科大學生們大吃苦頭,像是接管線的工程,最後還是拜託校內工友協助才得以完成,也讓這群遠道而來的小工程師們大嘆:「真的術業有專攻。」
行動工程師指導教師、台科大副國際事務長蔡伸隆則指出,在台灣、印尼學生的差異上,比較大的不同是印尼學生動手做的能力滿強的,不管是操作、施工狀態的掌握都滿厲害,但台灣可能是比較重視理論,會先想好再做。

走出舒適圈!學生想去更有挑戰性的地方
化工系學生王子豪所屬的團隊,則是與 ITS 學生合作,為當地居民製作河川攔污柵。談到合作狀況,他說除了最初尚未變熟前,兩邊都只跟自己人講話外,另一個就是印尼學生較不敢打破傳統。
在安裝攔污柵前,因為當地居民習慣將垃圾直接往河裡倒,行動工程師團隊要先與清潔隊合作,清除河川內滿滿的垃圾才行,從早上5、6點就開始作業,到了中午以為快要收尾時,印尼信仰回教的學生卻說要去禱告、休息,也讓原本打算一鼓作氣完成的台灣學生們,感受到宗教文化的差異。 (相關報導: 台科大「行動工程師」走入印尼泗水偏鄉!不只荒野施工艱難,生活條件更是全新考驗... | 更多文章 )

然而問起有感受到什麼成長?王子豪直說,回到台灣雖然比較方便,「但比較無聊」,純粹只是技術上面的煩惱,沒有挑戰性,更坦言,其實滿喜歡那裡,有逃離舒適圈的感覺,以後也想去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