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回不去的理想,當民進黨的「永續」只剩下執政

作者認為,「全面執政」代表民進黨只要願意,可以獨力讓「理想」落實成為「真實」,但若稍有遲疑,則單純將理想寄託於民進黨的社運團體,再次被背叛的失落感會來得又快又急。(資料照,陳明仁攝)

這段令人動容的文字,是2015年10月由圓神出版社出版的《英派》一書中「社會小英」章節中的結尾。蔡英文在書中表示,這是她在2014年再次當選民進黨主席後,一個公民團體的朋友送給她的祝賀卡片中的話,據蔡英文在書中表示,「這一張卡片,我一直留在我的抽屜裏面。裏頭的字,我則隨時放在心上。

不過,對比近期公布的多項民意調查數據,蔡英文個人的施政滿意度持續低迷,對民進黨的滿意度也向下探底,顯然民眾現階段多數沒有與蔡英文站在同一邊,為了九合一選舉喊出的「改革挺台灣、挺下一代」也沒有感動多少人。最大的原因,無非是其推動的改革,並沒有更加推進並且落實台灣社會的「公平、正義」,甚至站在以往其高舉的「進步價值」的對立面。

與社運團體共生合作

民進黨從「黨外」到創黨之初,為了反威權、爭民主而成了當時所有反對國民黨統治勢力所組的「統一戰線」;解嚴後,為了政黨發展並希望藉選舉獲取執政權的需求,與更深入關注勞權、農權、女權、人權、環境保護及資源分配的社運團體緊密合作,可以說,民進黨與社運團體是「魚幫水、水幫魚」的共生互利的合作夥伴。

不過,在民進黨於2000年獲得執政權後,陳水扁在上任不到半年,尚未謀定就動的情況下即在當年10月宣布,停止興建歷經波折之後才在1999年3月動工的「核能四廠興建案」,而又旋即在美國、立法院、監察院等多管齊下的施壓下,核四在2001年2月就恢復施工。

可以說這是陳水扁政府第一次為落實社運理想做出的重大政治決定,但也是唯一的一次。在經歷這次失敗後,陳水扁政府就沒再試圖落實其他重大社運理想,甚至在推動將勞工每週工時由48小時下修為44小時的修法案中,僅因國民黨另外加碼提出「兩週84小時工時案」,並獲得全國產業總工會、勞動人權協會等主要勞權團體表態支持,陳水扁政府反而站在了勞工團體的對立面,在立法院通過修法後又提出「覆議」。

自此而後,勞工團體便與陳水扁政府漸行漸遠,並且在陳水扁強行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第一次金改」及「(國民)黨產歸零」等改革時,原本對民進黨仍有期待的社運團體就愈發不抱期待,再加上原本為社運骨幹的部分民進黨「新潮流系」成員,對於「領導職務」的興趣遠高於「落實理想」,曾經合拍的夥伴,終究分手。

在這過程中,原本為民進黨「新潮流系」中具進步色彩的工運人士簡錫堦因「理念不合」在2003年退出民進黨,另行籌組以推動落實社會公平正義為主旨的「泛紫大聯盟」,可視為社運團體與民進黨分道揚鑣的一道分水嶺。 (相關報導: 「勞工臥軌抗爭值得商榷」,社運老將簡錫堦:抗爭前須先宣告社會,否則將造成反效果 更多文章

20170626-台灣民意基金會「中巴建交後的台灣政局發展」全國性民調發表會,董事簡錫堦。(甘岱民攝)
原本為民進黨「新潮流系」中具進步色彩的工運人士簡錫堦因「理念不合」在2003年退出民進黨。(資料照,甘岱民攝)

「向右轉」!

簡錫堦在當時曾投書媒體,直言:「這一擊,是社運團體認清依附政治勢力的虛幻……我們提醒有改革熱忱的社運團體:必須認清現實的民進黨,才能避免對過度期待下的幻滅。」2006年6月,簡錫堦進一步在媒體專訪中指出,「說民進黨是左派政黨,根本是誤解。」何以民進黨會「向右轉」?專研民進黨發展的佛光大學學務長柳金財對本刊記者表示,這是世俗化政黨難以去除的宿命,一旦執政,在以全體人民施政考量下,就會發現事實上完全無法依據在野時期主張或公民團體的訴求來施政;此外,民進黨成為執政黨後,連結資源的能力會隨之增加,也會逐漸強化新政商關係,從而被質疑背離拋棄弱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