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倍經濟學、《新安保法》在日本政壇掀起旋風的現任首相安倍晉三,5月27日達成執政滿1980天的里程碑,超越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成為二戰後在位時間第3長的首相,僅次於佐藤榮作與吉田茂。安倍至今在政策、人事上軟硬兼施,勢力穩固,任期有可能繼續延長至2021年,但近日傳出的森友學園、加計學園爭議,使政權形象受創,究竟安倍未來的執政之路將如何發展,備受矚目。
安倍首相の在任 小泉氏超える - Y!ニュース #Yahooニュースアプリ誰も安倍晋三の総理在任が長くなることを望んでいない。いるとすれば安倍晋三にしがみついて時期選挙に当選とか大臣職に就きたい議員だ。 https://t.co/CBB7LFxtnf
— 北海虎次郎 (@arua1955) 2017年5月28日
超越小泉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日前會見記者時指出,安倍政權主要以制定戰略性政策,例如「安倍經濟學」、「女性活躍」,及創設補助型獎學金、勞動改革等貼近民心的政策,積極在拉攏黨內合作勢力;小泉內閣則在執政當時,將舊橋本派(即現今的額賀派)等反對其政策的相關人員,定位為「反抗勢力」,集結國民支持。安倍5月23日出席黨內聚會時,也談到自己上任至今4年半的時光中,投入最多心力的領域就是經濟。
安倍晋三首相の首相在任期間が27日、第1次と第2次政権を合わせて1980日となり、小泉純一郎元首相に並ぶ。翌28日には佐藤栄作元首相(2798日)、吉田茂元首相(2616日)に次いで単独で戦後3位となる。 https://t.co/y6b5aICZma
— Naoya Sano (@109Yoroshiku) 2017年5月26日
《每日新聞》分析,安倍和小泉兩內閣雖然都很重視「輿論」,但安倍在推動《特定秘密保護法》、《新安保法》等較具有爭議性的法案時,往往會刻意避開國政選舉(指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參議院議員通常選舉等)的敏感時機。一名首相官邸相關人員強調,安倍的手法與被批評採「民粹主義」(populism),以民為本的小泉內閣大相逕庭,但強硬的態度很有可能促進反對勢力聚集。
軟硬兼施
安倍不僅在推行法案上有一套,在鞏固自身勢力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像是將一同競選2012年自民黨總裁(即自民黨黨魁)的對手石破茂,提拔為自民黨幹事長,並在石破卸任後,再次讓其入閣擔任地方創生擔當大臣,完全封住石破威脅自己地位的機會。而安倍的得力助手、外相岸田文雄,也從安倍第2次內閣後,就未曾出閣,這種將具威脅性的對手納入內閣,不讓其獨自發展的作法,成功抑止部分對抗勢力崛起。
盘点:安倍追平小泉在任天数 宪法观与外交立场不同 【共同社5月26日电】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前首相小泉纯一郎被外界视为师徒关系。分析他们的宪法观以及经济、外交 https://t.co/hqbshvbl6z
— KyodoChinese (@KyodoChinese) 2017年5月26日
除軟性手段外,安倍在人事上也有強硬的一面,像是2015年自民黨總裁大選時,安倍就向曾就任內閣府特命擔當大臣、郵政大臣的野田聖子的推薦人施壓,讓其放棄出選黨魁,成功穩固自己在自民黨內的地位,《每日新聞》分析,這也是安倍能在任職期間順利通過《特定秘密保護法》及《新安保法》等爭議性法案的主因之一。
安倍晋三首相は3日、憲法第9条改正と2020年の施行を目指す考えを表明し、在任中の改憲実現に強い意欲を示した。これまで国会の議論を見守る姿勢をみせてきただけに、与党内にも困惑が広がる。https://t.co/nOZSdg48Bs
— 保坂展人 (@hosakanobuto) 2017年5月3日
執政核心成員不變
此外,安倍在更換內閣時,大多不會更動財務大臣、官房長官、外務大臣等要職,此舉也對安定政權有一定的功效。《每日新聞》指出,日前因失言「幸好地震發生在東北地區!」而下台的前復興大臣今村雅弘,過去談到震災議題失言時,往往都由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旁叮嚀,充分展現了安倍政權得力助手的手腕。 (相關報導: 日本要戒嚴了嗎?安倍政府強勢通過超狂法案,聯合國研究員都看不下去! | 更多文章 )
[朝日]首相、9条に自衛隊明記「在任中に結果」 優先強調 https://t.co/kMVmqaAoDC 安倍晋三首相は9日の参院予算委員会で憲法改正について、自衛隊の存在を明記する9条改正を優先する考えを強調した。改正憲法の施行を2020年と明言した理由については、「目標の年… pic.twitter.com/myeOvCRKfe
— 5newspaper (@_5newspaper) 2017年5月9日
私人問題影響政權形象
相對於安倍的左右手菅義偉、岸田文雄等人,文部科學省前事務次官前川喜平,則在加計學園議題(指學校法人「加計學園」預計利用政府國家戰略特區,建設岡山理科大學獸醫學系學院過程中,文科省與內閣府的內部來往書信中,曾紀載「依首相意向」等字眼,安倍首相和相關單位私交問題引起爭議)上,公開與安倍對立,政權形象受到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