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背後的陰暗角落:被Scale AI「數位血汗工廠」低薪壓榨的南方國家勞工

風靡全球的ChatGPT是一款由OpenAI開發的聊天機器人。(圖/美聯社)

在人工智慧(AI)蓬勃發展的背後,可能有大量勞動力遭到剝削。雖然外界普遍認為AI無需人類的介入來進行機器學習,然而事實上,AI技術依賴著勞動密集型勞工來提供支持。例如在菲律賓南部沿海城市,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年輕數位勞工上線,在昏暗的網咖、擁擠的辦公空間或家中,為美國企業訓練AI模型所需的大量數據添加註解。

這些數位勞工大部分透過網路平台接案,工作內容包括:在用於開發自動駕駛算法的影片中,添加註解以區別行人與棕櫚樹;對圖像進行標記,以便AI模型識別和生成特定的政治家和名人圖像;編輯文本,像是修正文法錯誤、調整句子結構、確保上下文連貫等,以確保像ChatGPT這樣的語言模型不會生成胡言亂語。

數據是使AI模型能夠理解、學習和做出預測的基礎,而全球南方地區的勞工是將原始數據轉化為AI學習材料的主力。菲律賓是全球最大的數位外包勞工來源之一,當局粗估,有超過200萬菲律賓人從事此類工作,為大量數據進行註釋和標記,幫助訓練AI模型。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經常面臨薪酬低、收入不穩定的狀況。

菲律賓至少有1萬人在舊金山新創公司Scale AI的Remotasks平台上接案,從事數據標記工作。Scale AI創立於2016年,市值達到70億美元,目前在矽谷是最為知名的數據訓練公司之一。這家公司主要提供大量數據,用於訓練機器學習模型、深度學習模型以及其他種類的人工智慧模型,客戶包括Meta、微軟等公司,還有生成式AI公司Open AI(創建ChatGPT)等。

年僅26歲的Scale AI創辦人兼執行長亞歷山大‧王(Alexandr Wang)身價超過10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年輕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然而《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28日刊登的調查報導顯示,根據數位勞工的見證和內部資料,Scale AI的薪資極低,經常延遲或扣除工資,同時提供的勞工救濟方式極為有限。人權組織和勞工權益研究者指出,許多美國AI公司都未能確保國外勞工的基本權益,Scale AI便是其中之一。

在接受訪談的36名現任或前任Remotasks接案人中,除了兩人例外,所有人皆表示在完成案子後,曾經歷平台付薪被延遲、減少或取消的情況。這些數位勞工指出,他們的收入通常遠低於菲律賓的最低薪資水平,即6至10美元(約新台幣190至320元)之間。

Scale AI在其網站上宣稱「自豪地支付符合生活工資的薪酬」。Scale AI發言人弗蘭科(Anna Franko)對《華郵》回應指出,Remotasks的付薪系統根據「勞工的回饋」持續改進,且「延遲或中斷付款的情況極為罕見」。

然而,《華郵》7月取得的Remotasks內部資料卻指出,延遲或遺漏付款的狀況相當普遍。扣除薪酬的情況有時毫無解釋,有時會以接案人工作成果不準確或遲交為由。勞工表示,他們嘗試救濟的結果通常毫無進展,甚至更糟的是,可能導致他們的帳號被停用。 (相關報導: 美日韓夥伴關係被視為「迷你北約」 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博這樣回應 更多文章

23歲的查理斯(Charisse)表示,她花了4小時的工作完成一件原可賺取2美元(約新台幣64元)的案子,然而Remotasks只支付30美分(約新台幣10元)。26歲的傑奇(Jackie)表示,他投入3天時間做一個案子,本以為可以賺取50美元(約新台幣1600元),結果只得到12美元(約新台幣380元)。36歲的本茲(Benz)表示,他在該平台上累積超過150美元(約新台幣4780元)的報酬,但突然被平台踢除後無法獲得這筆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