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是否在女性群體中產生了分裂

女星羅絲麥高恩(Rose McGowan)是#MeToo的主要推手之一。(圖/BBC中文網)

編按:#Me Too從2017年10月開始,從推特上開始發酵,在各大網路社群燃起熊熊烈火,許多的女性勇敢的站出來說出自身曾經被侵害或是騷擾的經驗。#Me Too這個標籤被超過85個國家使用,FaceBook在最初的24小時就有超過了1200萬則的貼文提到了這個標籤。但是推動這場運動的女性群體,是不是已經產生了分裂?

#MeToo是近期在社交媒體上最受矚目的女權運動,但它是否也使女性群體中產生了分裂?

2017年10月,美國女演員艾莉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使用#MeToo標籤向性侵犯受害者提出聲援。很少人能預料到,這一舉動能獲得如此廣大的迴響。

#MeToo讓許多受到性侵害、性騷擾的受害人自我覺醒,站出來指控當初的加害者,被指控的包括至今仍未就性侵和性騷擾認罪的好萊塢製片人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

數百萬人響應艾莉莎·米蘭諾的呼籲,上千名女性在網路上分享自己曾被性侵的經歷。

這場運動很快就被加上標籤成為#MeToo運動,鼓勵女性說出自身受到性騷擾和性虐待的經驗。

艾莉莎·米蘭諾在推特上使用#MeToo獲得廣大迴響。
艾莉莎·米蘭諾在推特上使用#MeToo獲得廣大迴響。(圖/BBC中文網)

許多人被指控騷擾和施暴,這個現象同時也在女性群體中激起不同的聲音,人們開始討論這場運動所要達到的目標:應該聚焦在工作場所發生的騷擾?還是推向更廣泛的平權運動?什麼策略是有用的?如果最後發現是不實指控,應該如何處理?

其中一個潛在的世代差異很早就浮現——一些較年長的女性主義者將焦點放在受害者身上。從本質上講,他們教育年輕女性,在面對有不軌意圖的男性時,應該更精明、更堅定地予以拒絶。

凱特琳·弗拉納根(Caitlin Flanagan)在《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的一篇文章被廣泛討論,她認為1970年代的年輕女性「比很多現在的女性更強悍。」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專欄作家梅根·麥克阿德(Megan McArdle)說:「我認為在某些情境下,女性有更多力量。」

在接受BBC Trending採訪時,她認為這個議題是「複雜的」。

「我認為在很多情境下,男性的確比較有力量,但我認為我們應該教導女性站出來,將自己的力量拿回來。」

研究性別正義的娜塔莉‧柯林斯(Natalie Collins)認為,現在很多年輕女性被誤導。她說:「我認為年輕女性被騙了,她們被灌輸在性互動上能與男性平起平坐的錯誤印象。事實不是這樣的。」

柯林斯也認為,色情產業的流行,受害更多的是年輕女性。

色情片文化讓女性看待性互動有一個既定的印象,哪些互動是有愛意的,哪些不是。但問題是,女性處在一個沒有教育她男女其實是不平等的文化中,而且事實上,男性幾乎在每次與女性的互動中佔盡便宜。

在另一方面,世代差異也可能被媒體放大報道。根據美國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在三月做的調查,不同年紀的女性對於#MeToo運動的想法並無太大差異。 (相關報導: 「我來,是想要尋求內心的平靜」童年被父親性侵的傷,讓她直到老年都無法遺忘… 更多文章

「天真的幻想」

#MeToo標語
(圖/BBC中文網)

一些女性提出擔憂,認為#MeToo運動只會讓西方白人女性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