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22日舉行跨部會首長會議,終於決定最快8月24日將「核處理水」排放入海,而如何排放及是否會對人體及環境帶來影響等議題,備受外界關注。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2日上午在會中談到排放入海時間點時表示,如果氣象跟海象條件方面沒有問題,預估8月24日開始排放。
何謂「核處理水」?
綜合日本放送協會(NHK)及日本「每日新聞」等報導,東京電力公司(簡稱東電)福島第一核電廠在2011年3月遭受東日本大地震(台灣稱311大地震)帶來的海嘯侵襲,造成廠內1號機、2號機及3號機爐心熔毀。為冷卻熔融核燃料團塊,又製造出「汙染水」,並以每天約90噸的速度持續累積。

東電利用淨化裝置去除氚以外的多數輻射物質,最後變成「核處理水」(ALPS處理水),貯存在福島第一核電廠腹地內。
截至今年6月29日止,用來存放「核處理水」的貯存槽已約千座,總量約134萬噸,接近貯存上限的約137萬噸,貯存比率高達98%。

東電曾估算,如果按照目前「汙染水」產生速度來看,「核處理水」在明年2月到6月左右就將滿溢。
東電2021年曾進行模擬試算,若階段性將「核處理水」排放入海,最快也要到2051年度才可能排放完畢,也就是說從開始排放到完成排放需耗時約30年。
什麼是氚?排入海的核處理水有無危害?
氚(tritium)是一種氫放射性同位素,專家表示只有在極大量情況下才會危害人體。氚有多種實際用途,包括製造核武、醫學用的生物顯影劑或逃生口標誌等須在黑暗中發光的物品。
日本一般核電廠產生的含氚水排放入海時,標準值是每公升不超過6萬貝克。東電在排放前會先把核處理水用海水稀釋百倍以上,每公升含氚量將不到1500貝克,是日本境內標準的1/40。
各國對氚的容許值不同,以飲用水含氚上限值來看,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為每公升1萬貝克。因此,日本排放入海標準約WHO提出國際標準的1/7。
「核處理水」如何排放入海?
「核處理水」排放入海將經過「處理」、「測量」、「稀釋」及「放流」4道手續。
目前存放在福島第一核電廠腹地貯存槽內的「核處理水」,在排放前將進行二次處理,而經過二次處理後的水將再注入貯存槽內平均攪拌,然後測量確認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經確認符合標準的水,為了讓殘留氚濃度達日本國家管制標準的1/40以下,所以將用逾百倍的海水稀釋「核處理水」。
稀釋過後的「核處理水」將被存放在福島第一核電廠靠近岸邊的「排水豎井」內,待超過一定數量後就由海底管道放流,最後從離岸邊約一公里外的排海口入海。
目前預想每天最多能排放500立方公尺的「核處理水」,一年排放的氚將控制在22兆貝克以下。設置在海底管道出海口附近的放射性監控點,將會監測海水中含氚濃度。
對人體及環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從結論來看,東電依據國際指引進行評估,發現對人體及環境的影響極其輕微,而日本政府原子力規制委員會(類似台灣的原子能委員會)與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認為這項評估妥適。 (相關報導: 事實查核|中國官媒實況轉播「環台軍演圍島進逼」? | 更多文章 )
根據東電使用2019年的氣象資料模擬「核處理水」入海如何擴散的結果顯示,相對於一般大眾每年接受放射線劑量上限的1毫西弗,「核處理水」排放所帶來的影響根據每個人所吃的海產數量等有所不同,平均約在1/50萬到1/3萬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