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不足為外人道的記憶,對我們來說卻是身為父母的愉快記憶,而我們就是在這些共同記憶裡成為一家人。
黃哲斌,57歲,新聞工作者,育有2子(升高二的黃大寶 & 升國一的黃二寶)。現居台北。
人生有很多事都不在規畫內。
我原本覺得自己一個人、當個自由單身漢也不錯,但40歲當了爸,做了父親後的世界完全不一樣。我長出責任感,做事會考慮到他們、思考要給他們怎樣的生活,而他們長大後會面對什麼樣的世界,這些都會無形中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甚至是人生觀、世界觀。「自我」和「父親」這兩個角色,持續相互辯證。
如今我已是有十幾年資歷的資深父親,他們也不是那坨軟綿綿的小 baby了。兩個兒子都步入青少年時期後,我必須花更多時間和耐心去跟他們討論每一件事該怎麼做;他們有自己的行為模式,偶爾也會闖禍,讓家人不開心。
這個時候就必須提醒自己:我的青少年時期是怎麼度過的?那時候最無法接受父母的地方又是什麼?我青少年時和家人有過很緊張的關係,這時候也會和過去的自己對話、代入他們的角色,藉此思考是否該用另一種方式和他們溝通。
上一代父母是「製造業」,這一代父母是「服務業」
我曾開玩笑說,上一代父母的思維比較偏向「製造業」,有標準的模組或製程,對小孩的想像比較單一制式化,成績好的一律念台大醫科;這一代的父母則轉為以客為尊的「服務業」,會去觀察小孩的興趣與專長,陪伴他進行客製化的嘗試。
上一代父母花費很多心力脫離物質的匱乏,教養上多半都是單向的直球對決──他們下指令,小孩照做就對了,不太有質疑的空間,幾乎沒有什麼發言權。但像現在我自己當父親之後,開始懂得跟小孩協商、開家庭會議,討論要念哪個學校等大小事。
某種程度上,我還蠻「慶幸」自己的年少經驗和家庭經驗並不是那麼和諧,如今反過來成為緩衝,比較能夠柔軟看待他們如今變成一個荷爾蒙過剩亂噴、常常處於焦躁狀態的狂飆少年,因為我自己以前就是這樣。相對來說,我太太從小和爸媽關係很好,如今就更需要時間心理調適:以前那麼可愛的小兄弟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跟他說東邊比較好,偏偏要往西。
我之前出了一本《未來媒體我看見》。這也是從兒子身上觀察到,這個世代的小朋友身為「數位原住民」,很嫻熟運用科技工具,但對於如何使用資訊、看待媒體,往往較缺乏背後的知識和方法論,像武俠小說主角一樣,還不了解江湖凶險,就到武林上和別人廝殺。
我希望這本書一方面可以鼓勵他們熱情、積極地應用網路的善和正面部分,另一方面也想提醒他們該如何在江湖中自處。例如怎麼保護自己的隱私?遇到酸民霸凌該怎麼辦?如何避免網路成癮影響正常生活?⋯⋯這都是我從小朋友的日常中看到的,也算是他們給我出的考題。 (相關報導: 林昶佐:成為爸爸後,看每個小孩都像自己的孩子 | 更多文章 )
目前為止,我在兒子們心目中還是一個很好笑的父親,他們也很敢跟我開玩笑。當然碰到重大人生決定時,我還是會嚴肅地和他們討論,但平時我們相處大概就是打來打去、互開玩笑,像是玩伴的存在。他們很常叫我《探險活寶》中的角色「老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