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勢動作不斷,却遲不明確表態參選總統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連辦數場「主流民意大聯盟」群眾活動後,回到台北,由前雲林縣長張榮味為之舉辦一場「雲林旅外鄉親後援會」晚宴,席開八十五桌,郭台銘還是沒宣布到底要不要獨立參選,却聲言邀請在野兩位政黨提名參選人侯友宜和柯文哲「坐下聊聊」,「在主流民意的大框架下好好談談,彼此合作,一起打敗賴清德。」
對郭台銘的「盛情邀約」,柯文哲和侯友宜尚無反應,對柯、侯而言,郭台銘高舉「主流民意」的大旗,拒之不妥;但殷鑑不遠,回應他的邀約風險不小,四年前,國民黨盛情為他大開重返國民黨的綠色通道,結果初選未過,郭台銘翻臉退黨,轉而「投資」親民黨和民眾黨,四年後,國民黨盛情將之納入徵召民調與黨內徵詢,未獲徵召後,郭台銘前腳宣布支持侯友宜勝選,後腳痛批被國民黨騙了,迄今這個說法未改,他始終站在「朱立倫騙了他」的基礎上,擴大他參選總統的合理性,同時轉頭奔赴金門與柯文哲「山盟海誓看月亮」,隔天却說酒喝大全忘了。
「主流民意大聯盟」─郭成不了代表號
不論國民黨請出前秘書長金溥聰壓陣,強勢摜壓黨內猶有二心的立委參選人,終於在全代會後,壓下「換侯」危機;或者柯文哲以笑話回應「一下併購(民眾黨),一下全忘了,想起來就怕」,甚至因此取消原定赴金門紀念八二三砲戰的活動,避免和郭台銘再度同框;這三個月,國民黨和民眾黨都被郭台銘驚嚇的不輕,侯友宜的民調一路下滑到最近才止崩,柯文哲的民調却已有攀高不易的趨勢,這些「選情變化」,郭台銘即使並非關鍵因素,却也產生一定作用,簡單講,郭台銘像戲偶般全台搬戲,讓在野民調盤旋低檔,相應的就是讓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盤勢持穩居冠。
玩了三個月,郭台銘想起來「團結」的重要性,委實不易,他用「三隻小豬打敗大野狼」的寓言,淺顯易懂,就選票結構而言,不必郭台銘造勢三個月才「醒悟」,倒是他對「主流民意」的詮釋和「主流民意」頗有距離,才是問題。
首先,他說「民意大於黨意」,完全正解,但他忘了,不只他站在民意的一邊,在野兩黨產生總統參選人的「黨意」何嘗不是以民意為基礎?柯文哲被民眾黨提名不只因為他是黨主席,而是因為他擁有組黨與參選的民意基礎,侯友宜被徵召同樣有民調與民代公職意向(民意)為基礎,即使侯友宜這三個月民調從第一落到第三,全台造勢的郭台銘民調還是墊底,換言之,他不會是「主流民意」中最能代表在野翻倒民進黨執政的總統參選人。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柯文哲「將軍」郭台銘
|
更多文章
)
因此,當他邀請柯侯坐下來談,「當我最有力的後盾」,讓民進黨再輸一次,若非「浪漫的不切實際」,就是「傲慢的以為選舉還是在鴻海帝國中稱王」,但不論何者,都與政治或民意現實不符。做為成功的企業家,霸氣或許是不可或缺的特質,做為國家領導人,強勢的執行力也很重要,但在成為國家領導人之前,他必須理解選票不以個人意志而轉移。四年前他懇求韓國瑜讓他先做四年,讓人反感;四年後他以更能整個柯文哲強求國民黨徵召、或重演要求柯文哲先讓他做四年,同樣讓人反感。
政黨合作大不易,郭台銘的上中下策
企業家追著訂單不放,叫鍥而不捨;政治上,追著欲求而不可得的權力,就叫執念。執念不會讓人成功,只會令人遺憾;這就是為什麼郭台銘愈用力,民調聲望却像被千斤頂愈壓愈沈。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出席「主流民意大聯盟:雲林旅外鄉親後援會」。(讀者提供)
郭台銘自陳選舉經驗不如侯柯,但深知團結合作的重要,說的誠懇動人,他若真知道團結有多重要,就應該知道所謂「在野團結」,難度有多大,尤其「團結讓給郭台銘」難度更大,原因很簡單:第一,棄毀徵召前諾,不肯與侯友宜團結,又如何要求國民黨唾面自乾讓出總統參選人以求團結?第二,被國民黨徵召不成才轉頭尋求民眾黨支持,甚至傳出併購說,他可能不自覺這對民眾黨是多大的輕慢,民眾黨又為何要委屈民調已是在野居前的柯文哲?
國民黨和民眾黨雖然有推動政黨再次輪替的共同目標,但支持者結構不重疊的大於重疊的,這是「團結」的基本難題,兩個政黨團結不易,但對郭台銘而言,却相對簡單,上策:宣布不選總統,但願意站在「主流民意」的一邊,希望侯、柯二人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但他會支持最有機會攀頂的那一位,則郭台銘到選舉投票前,都會是兩黨敬重且要拉攏的「民意領袖」,且最後棄保由他號令,也避免了政黨搓圓仔湯的法律陷阱;中策:宣布不選總統,但表態支持侯或支持柯,則他站誰誰的盤勢就能再抬高一些,提前讓選舉態勢明朗,緩解支持者的焦慮,當然省不得挨另一方的駡,或被民進黨吊起來打,但不是問題,因為不選最大,打一個不選的企業家,非有智慧的政客所應為,民進黨笨但賴清德應該不會這麼笨;下策:宣布獨立參選,結局就是散盡(一部份)家財落選以終,而他的企業家形象從此蒙塵,成了不著調的政客之一;下下策:吃完團結宴,繼續全台造勢保持曖昧,誰都不知道郭台銘要幹嘛,但愈討論郭台銘愈無趣,最後成為選戰花絮。
張榮味扛大旗,一路輸的「戰績」
政治的確像嗎啡,太容易讓人上癮,連權力都還沒沾邊,光是造勢場邊的「凍蒜」就讓人著迷,但是,動員群眾的吶喊只是虛像,為郭台銘舉辦團結宴的張榮味聲稱,「如果郭台銘有機會宣布參選,雲林人一定要做郭台銘的強力後盾」,張郭結緣甚早,郭台銘參選的當選機率不是近乎而就是零,張榮味表態力挺的確情義可感,不過,「喊水會結凍」的地方派系,在總統大選上却屬於「勝選不足攪局有餘」的角色。
郭台銘應該回首歷次大選張榮味的「戰績」,二千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張榮味力挺宋楚瑜,連戰在雲林大輸陳水扁九萬多票,宋楚瑜却也輸扁八萬多票;二00四年連宋合,與扁票差只有三萬票,連宋痛恨兩顆子彈,却不知僅僅雲林一縣就輸了八萬三千多票,如果雲林少輸三萬票,管他幾顆子彈,選局都會大不相同,當年連宋藍區各縣市都大贏,輸的三縣正是此刻力挺郭台銘的台中縣、彰化縣和雲林縣,至於雲林以南的綠區當然全輸包括屏東;二00八年,馬英九聲勢如虹,偏偏就在雲林縣,還是輸了近一萬兩千票;二0一二年,馬英九連任,雲林照輸不誤,而且擴大票差輸了五萬四千多票;二0一六年換柱號稱是應地方派系之請,雲林當然還是輸(十三萬二千多票),但不怪張榮味,因為全台崩盤,朱立倫贏的區只有花東和金馬澎外島;二0二0年,即使韓國瑜是張榮味的自家兄弟,雲林還是大輸十萬票,不過情況和二0一六差不多,都是全台崩盤。
翻出選戰舊歷史,不是嘲諷張榮味不夠力,而是認清何謂「大選」。獨立參選是郭台銘的公民權利,為郭台銘扛大旗,是張榮味的情義,不過,江湖情義換不到「主流民意」的選票,這一點,精明的企業家如郭台銘,除了撥撥發給地方派系協助連署的帳本,政治算盤還是要打打的。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柯文哲「將軍」郭台銘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