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情不如你意的時候,你會做什麼呢?別說你什麼都不會做,你一定會做點什麼,在心情上你一定會讓自己符合不如意的狀態,不管是憂鬱、還焦慮,你總需要沈浸在某個心境之中,讓自己清楚的知道現在不是自己想要的。
當然你還會充分利用你自己的嘴巴,講是一定要的,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告訴別人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因為我們內心的標準沒有被滿足,或是內心的需求沒有被重視到,我們會「抱怨」,會用講的方式述說到底事情有多不順利,對方有多不應該,自己到底有多倒霉。
所以「抱怨」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對話狀態,你可以說是負面的,因為它有一種憤怒與不滿瀰漫在自己的話語之中,你也可以說「抱怨」絕非一種無意義的發洩而已,我們或多或少都想透過這些「抱怨」能傳遞出什麼訊息,讓自己「抱怨」的現象能夠「扭轉」。

關於「抱怨」的心理學
「抱怨」是我們常常在抱怨的事情,因為你聽久了都不喜歡,你不愛自己總是在說話的過程中是批評別人,講述對XX事的不滿,所以愛「抱怨」就很值得我們抱怨。但我們既然總觀來說挺討厭這件事情的,為什麼我們還會一直持續去做呢?
「抱怨」基本上是一種起頭於單純表達不滿的行動方案,當兩個人在一起時,你希望透過對話讓別人知道你有多不爽當下發生的事情,可能小到覺得晚餐很難吃,大到覺得父母怎麼可以對自己那麼壞等等。
但自從溝通管道多元化了以後,我們對事物的「抱怨」會充斥在各式各樣的平台上,我們可能對某些商品不滿而去店家的臉書留言抱怨,我們可能吃完餐以後在評分上抱怨,我們也可能去跟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抱怨跟他毫不相關的事,我們甚至可能寫了一篇長文「抱怨」到其實也不知道會有什麼人會看。
這種表達不滿的行動,起初一定是碰到讓自己心情不好的狀態,但真正會讓我們啟動「抱怨」的狀態,有可能是這種讓人不滿的狀態可能更甚於我們預期,你可能去看了一場表演,你因為支持親朋好友所以去,你已經預期不會太厲害了,但沒想到去了以後看到他們很不認真,這種狀況會讓你更想要「抱怨」,你有一種我都退讓了,你們還可以突破底線的無奈與不滿。
所以我們一定會在內心設定某一種會啟動「抱怨」的底線,而你只要稍加留意一定可以注意到,你不是每一次碰到不滿的事情都會「抱怨」,而是那種讓你不滿的事情超過了你某個覺得可以爛的底線,你才會啟動「抱怨」模式。
既然「抱怨」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一個基本線,這也顯示了有些人很容易「抱怨」是因為他的底線其實很高,他很容易對事情不滿,而他的標準可能拉到自己更容易好像碰到什麼不滿的事情都似乎超過自己的預期。 (相關報導: 說出深藏在你心中的不安吧!日本精神科權威:與其發牢騷,不如放低身段說洩氣話 | 更多文章 )
而每個人對於「抱怨」的底線,背後可能使用的標準會不太一樣。有些人把事情是否是自己能掌控看做會不會啟動「抱怨」的標準。當事情超乎自己預期,而沒辦法控制時,很多人會開始「抱怨」。但也以人把啟動的底線設定為是否能讓自己開心,而當事情沒有讓他感到想像中的快樂時,他也會開始「抱怨」。所以你要了解自己「抱怨」啟動的底線,很難閃躲開去認識自己,到底真正喜歡用來判斷事情是否讓自己滿意的標準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