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空觀點:2024大縱橫─為台灣「非綠陣營」整合獻策

作者認為2024總統選舉將是至今影響台灣前途最為深遠的一次選舉。圖為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左起)、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以及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資料照,柯承惠攝、柯承惠攝、顏麟宇攝、柯承惠攝/影像合成:風傳媒)

隨著國民黨全代會在7月23日落幕,確定提名新北市長侯友宜代表該黨參選總統後,2024年總統大選又邁入了下一個階段。雖然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全代會上提出在野勢力共組「執政大聯盟」的構想,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也相應提出「藍白合應是價值理念的討論,而不是權位的分配」的說法作為回應,但目前非綠陣營的整合仍停留在初步概念的層次,亟待有識之士集思廣益,將概念進一步形成架構,才能讓「執政大聯盟」成為可能的現實。

「藍白合」首先應是理念的對接

或者有人會認為,柯文哲強調價值理念的說詞,只是推託或要價的藉口,但如果深究藍白兩大陣營的支持者組成,就可以發現柯文哲的說法其來有自。翻開TVBS、美麗島電子報和台灣民意基金會等較具公信力的民調數據,可以發現藍營盤勢已經萎縮成中北部、軍公教背景、50歲以上、高中職學歷及外省、客家族群背景的約20%選民;白色力量的支持者則有著高學歷、年輕化、跨區域及族群背景的特質。這兩股力量,雖不至於像柯文哲一度提出的「像油與水不相容」,但確實不像是過去國親新三股泛藍勢力一樣系出同源,只是領導頭人各有不同而已。

況且白色力量的支持者是台灣選民中最有自主性的一群,就連柯文哲本人都無法控制其流向,這可以從他過去幾次試圖號召支持者力挺他提名的對象,卻只有長年的副手黃姍姍勉強可以拿到大部分白色選票就可見一斑。如果藍白陣營不能就價值理念深度整合,這股白色力量輕則不投票、重則可能流向綠營,畢竟這股勢力之中不乏原本較認同民進黨的選民。

20230811-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11日出席「KP沉浸式上班」第二波募款兌換小物開箱記者會。(柯承惠攝)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資料照,柯承惠攝)

接著,如果盤點目前非綠陣營為數不多的共同政治目標,恐怕只有「促成政黨再次輪替」、「推動兩岸和平交流」、「保障能源安全」及「打擊貪腐濫權」等寥寥數點而已,而且這幾點還只是相對模糊的概念,若是進一步細究,恐怕各方理念差距相當大。倘若想以這些概念做為組建執政大聯盟的基礎,只怕還是空洞了些。這麼說吧,藍營主力選民是在社會價值上偏保守、經濟上偏既得利益的一群,他們在性別平權、保障弱勢、居住正義等議題上的立場,和以年輕、高學歷者為主的白色力量顯有不同之處,而這些歧異正是「藍白合」能否成功的關鍵,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討論。

簡言之,「藍白合」需要雙方在外交兩岸、經濟發展、能源安全、社會價值、司法改革、居住正義等各項重大議題上凝聚共識,產生雙方選民都可以接受的共同政綱,才可能在實質上讓「油水交融」,締造「政黨再輪替」的條件。

「藍白合」在理念對接上最大的障礙:兩岸及所得重分配

再深入而論,藍白兩股勢力在上述多數議題不難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共識,只有「兩岸」和「所得重分配」這兩道題目才是雙方理念對接的深水區。 (相關報導: 顧長空觀點:台灣2024大選的終極抉擇─芬蘭化或北漢化? 更多文章

兩岸方面,藍營在全代會上表述的立場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反對台獨、反對一國兩制」,白營則相對模糊,只有柯文哲過去擔任台北市長任內為舉辦雙城論壇時提出的「兩岸一家親」,以及他口頭表述的「朋友要多、敵人要少」而已。藍營當然可以指稱柯文哲過去的說法只能做為台北-上海城市交流層級的基礎,遠不能滿足兩岸高層政治互動的需要。但如果白營無條件接受藍營環繞「九二共識」構成的兩岸論述,恐怕會造成一大塊選民出走,而不利於推動政黨輪替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