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ESG成為全球未來的熱門關鍵字,許多企業正不斷在相關領域投入行動,並且持續尋求突破。日月光正是最佳示範。
除了透過投控體系,在旗下事業體經由研發、優化製程,達成減碳及保護環境的目標,此外,也接連成立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日月光文教基金會、張媽媽慈善基金會,深耕不同的社會議題。
2022年5月,日月光再創全新的里程碑,透過成立日月光社會企業,立志成為台灣社會企業、新創企業的好夥伴,透過投資、專案合作等方式開發新市場。

仔細觀察,這背後其實有著日月光對台灣社創、新創企業的理解與深思熟慮。因為一旦大企業跨入社會企業去推出產品或服務,很容易因為先天優勢及規模,與現存企業產生競爭。
「我們希望可以發揮1+1大於2的效益,」日月光社會企業專案經理劉元豪表出。不僅如此,日月光社會企業成立的目的並不在獲利,每年財報決算若有盈餘,會捐出40%投入公益,這樣的手筆在台灣前所未見。
為了加速協助台灣社企、新創的初衷,並且找到好手,今年8月,日月光整合內部力量,發動「日月光社會創新競賽」,以節能低碳、循環經濟、社會公益、環境保護四個面向為題,希冀結合更多新創團隊的能量,合作放大影響力。
務求以合作為前提的行動方案
只要成立5年以下的企業、機構或社會創新組織都可以提案參與、免費參加,而最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創業競賽的提案題目訂得清楚又精準:如何與日月光合作、實際落地的行動方案。
而這也是劉元豪在跑遍田野,實際拜訪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台大創創等相關輔導機構得到的寶貴建議,「能夠擁有大型、固定的合作夥伴,對台灣社創、新創企業是滿大的誘因,因為這是有錢也買不到的機會,」劉元豪指出。

2018年成立於台南,主打循環經濟品牌,推出智慧回收機服務的「ECOCO宜可可」就是一個代表案例。
宜可可成立至今剛好5年,一路以來,得到許多國內創新、創業競賽和獎項肯定。然而,「5」這個數字放在台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統計數據,仍然充滿了不確定:因為在台灣創業,一年內倒閉的機率高達9成,而僅存下來的1成當中,又有9成會在5年內倒閉。
去年,日月光社會企業開始與宜可可合作,雙方各自發揮擅長,創造1+1大於2的效益。
比方,日月光高雄廠區有約2萬名員工,他們在廠區人流聚集的地方設置宜可可的智慧回收機,一方面借重宜可可的回收機內建優異的光學辨識能力,省去大部分的清潔、分類步驟,有效、大幅縮短回收旅程,達成廠區節能減碳的目標,員工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回收空瓶、罐、杯或電池,累積點數取得各類店家的消費折扣,一舉數得。
競賽獎金豐厚,前三名獎金合計200萬
「日月光社會創新競賽」即日起開放報名,接下來,也會透過兩場說明會,幫助更多有意願的參賽企業,了解競賽機制。在今年9月4日~8日初選階段,會根據書面審查結果,取前6組最高分的團隊進入決選階段,並各獲得5萬元獎金。
為貫徹節能減碳的永續理念,9月21日決賽當天,全程透過線上視訊進行提案簡報、評審問答及公布前三名結果與頒獎。第一名獎金高達100萬元,日月光也將自獲獎隊伍挑選至少一間,做為未來的合作對象,並執行提案內容。
「日月光一直嘗試在傳統企業與非營利企業之間,找到更創新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劉元豪振振地說。而這不只是為了日月光,希望在更多元的力量扶持合作一卜,齊心齊力為台灣下一個世代打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更多關於「日月光社會創新競賽」的賽制內容,可透過官網了解,報名截止時間為2023年9月1日,並於9月11日於官網公告初選結果。) (相關報導: 「日月光社會創新競賽」 總獎金達215萬元! | 更多文章 )
更多日月光社企投入環境計畫Podcast收聽平台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4o0VN3Spotify:https://reurl.cc/4o0V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