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拼多多」爆紅驚動亞馬遜!不賣山寨、劣質,Brandless靠「3大絕招」把售價壓最低

在中國,拼多多成立3年市值已超過200億美元;在美國,3美元商店Brandless服務上線一年,就拿到軟銀願景基金領投的2.4億美元投資。東、西方兩家電商後進者,在巨人環伺的電商市場中突圍,兩大關鍵就是低價和社群。(圖/取自NASDAQ,數位時代提供)

成立僅3年就到美國掛牌上市,目前市值超過22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6797億元)的拼多多是近來電商零售產業的熱門話題,而同時間在美國,一家名為Brandless,服務上線時間僅1年的新創電商則是剛拿到軟銀願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領投的2.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74億元)資金。一東一西兩家新創電商,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他們賣的商品都很便宜。

電商產業成熟,但低價市場仍有缺口

電商發展已經超過20年,隨著市場成熟,不論美國、中國還是台灣,大者恆大的現象都變得更加明顯,但即使亞馬遜在美國電商市場的占比將近5成,阿里巴巴在中國電商市場占比更超過5成,市場上顯然還是存在新進者可以切入的缺口。而從拼多多和Brandless的例子來看,低價是關鍵。(延伸閱讀:陸電商「拼多多」打中底層市場、一夕爆紅!殺出血路全靠這些「聰明策略」

一般來說,剛起步的小電商要想和規模大上數十、數百倍的大電商比拚價格戰,很難討到便宜。道理很簡單,假設今天大電商可以一口氣採購10萬瓶飲料,和小電商最多一次只能採購100瓶,飲料廠商依訂購數量的不同,給予的折扣也會不同,自然在採購成本不同的情況下,大電商可以把產品銷售價格壓得更低。

以拼多多的例子來說,主要是透過微信平台上的社群,快速連結發起團購,以團購的方式創造購買規模,進而壓低售價。當然,拼多多也經常為人所詬病的地方,就是平台上經常會出現仿冒品和劣質品,這或許更是為什麼拼多多的商品價格可以比別人都低的主要原因。

成立三年的拼多多自詡為新電商開創者 。(圖/取自截自拼多多,數位時代提供)
成立三年的拼多多自詡為新電商開創者 。(圖/取自截自拼多多,數位時代提供)

除了社群加團購的模式外,拼多多崛起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他們不在一、二線城市和大電商硬碰硬,主攻的是大電商還沒有完全覆蓋的中國三、四級城市人口。而從拼多多成立三年就有超過3億活躍用戶的快速成長表現來看,次級城市消費者顯然對商品品質的容忍度較高,低價對他們造成的吸引力也更強。

不賣山寨、劣質貨,也可能走低價路線

相對於拼多多,來自美國舊金山,服務於2017年7月才正式上線,主打所有商品都只要3美元(約合新台幣92.6元)的Brandless,雖然也走低價路線,模式卻大不相同。

Brandless CEO 蒂娜.夏凱(Tina Sharkey)自公司成立以來就曾不只一次被問到,要如何和市值超過8700億美元的電商巨人亞馬遜對戰?而她的回應是:「亞馬遜是什麼都賣的商店(everything store),我們是策展選物(curated collection)店。」限縮產品線就是Brandless維持低價的第一個原因。

以現階段來說,Brandless平台上可以選擇的商品種類約有300種,主要都是快銷品,如果醬、椰子油、牙膏、衛生紙等等。而預計在獲得軟銀願景基金的C輪融資後,年底前他們會將銷售商品數提高到400種。 (相關報導: 連淘寶都吃驚!陸電商「拼多多」打中底層市場、一夕爆紅!殺出血路全靠這些「聰明策略」 更多文章

接著Brandless創造低價的第二招,是去「品牌稅(Brand tax)」。如同平台名稱,Brandless販售的都是自行開發商品,產品上只會看到產品原料、是否無麩質或有機等訊息,而不會有品牌標籤。「好東西不必然要花更多錢」就是他們主打的口號。

Brandless是一家所有東西都只賣3美元的美國新創電商。 (圖/取自Brandless,數位時代提供)
Brandless是一家所有東西都只賣3美元的美國新創電商。 (圖/取自Brandless,數位時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