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宜芳專欄:出書就像賭博?

幾年前,羅琳(J.K Rowling)故意做了一件淘氣的實驗,她用筆名Robert Galbraith投稿新創作的推理小說《杜鵑的呼喚》,結果受到很多出版商冷落。(美聯社)

出版這一行常常像賭博,輸贏太不可預測。為了增加贏的機率,愈有經驗的出版人愈會累積一套判斷的SOP。依這套SOP創造出許多暢銷書,但也會因此錯過《哈利波特》。

如果問:「最後悔錯過的書是什麼?」每個編輯大概都說得出一長串書名。全球出版界最有名的「錯過」當屬《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羅琳(J. K. Rowling)窩在愛丁堡咖啡店寫的小說,先後被十幾家出版社拒絕,包括企鵝(Penguin Books)、哈潑柯林斯(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等大出版集團。最後書稿總算被較小型的布魯斯培里(Bloomsbury Publishing)青睞。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羅琳成為億萬富翁,和出版社相互成就。

出版商押注的準則

幾年前,羅琳故意做了一件淘氣的實驗,她用筆名Robert Galbraith投稿新創作的推理小說《杜鵑的呼喚》(The Cuckoo's  Calling),結果受到很多出版商冷落,還有編輯建議她先去修寫作課再來寫書呢。

為什麼有這麼多事後讓人搥心肝的「錯過」?簡單說,出版這一行常常像賭博,輸贏太不可預測。為了增加贏的機率,愈有經驗的出版人愈會累積一套判斷的SOP:例如,作者知名度、過去暢銷紀錄、題材熱門程度、寫作好壞(架構與文筆等)……。這些標準組成一套「可能成功」方程式,加起來得分愈高暢銷機會愈大。像羅琳當年:新手作家、沒任何知名度、沒任何暢銷紀錄,在絕大部分出版社眼中,賭輸機會太大了。

千萬別小看這套標準,很多暢銷書就是這套公式精密計算下的成果。幾年前,法蘭克福書展期間,我窩在台北辦公室裡看著一封封書訊,忽然腦海中雷達一閃:「這本書應該會賣!」作者是在一流大學任教,她研究知名軍校的學生,發現他們的入學成績以及智商高低,與其後表現和畢業之後成就並不呈現正相關。真正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不是天賦才華,而是某種人格特質:GRIT。

書訊雖然只有Proposal(出版提案,通常包括作者背景、目錄架構和樣章),尚未完成書稿,但作者在TED演講的點閱率極高,樣章的寫作流暢(有故事、有實例、有理論),可讀性很不錯。讀書訊的當下,我腦海內建的SOP快速運轉盤點:看起來滿扎實的學術研究(有理論)、作者背景(知名大學學者)、知名度(TED點閱率)、題材(台灣讀者一直很感興趣的「成功」),嗯,幾乎可能的暢銷元素都齊備了。讀完,寫信給版權代理公司,希望報價。然而,「雷達一亮」的人顯然不只我一個,幾天後版代回信告知:「抱歉,此書在書展會場很快就被買走了。」

「大書」玩的是資本遊戲

猜出來了吧,這本書就是《恆毅力》。一本全球出版界所謂的「大書」,出版前即以高價賣出多國版權,二○一六年果然在美國橫掃暢銷榜,包括《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和亞馬遜(Amazon)。在歐美、日本、台灣、韓國都賣出好成績。 (相關報導: 非爾專欄:日暮窮途奶爸改編出七十七億票房 更多文章

這類「大書」玩的是資本遊戲,背後邏輯是:用高價賣出版權,找一流編輯(或是一流寫手改寫),以大行銷預算創造新聞議題,帶動銷售,最後進入以口碑推動銷售的正面循環。知名政治人物、企業家或知名學者的研究(特別是諾貝爾獎得主),往往按照這套公式創造出全球暢銷書。另一種常見模式則是,作者也許尚未有暢銷作品,但一篇文章或演講被無數次轉載,動作快的出版經紀人和出版社慧眼識英雄簽下合約,先寫出Proposal,想辦法賣出全球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