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觀點:川普經濟學註定失敗

閉鎖、保護只是鴕鳥心態,解決不了問題還製造問題。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都應尋求擴大有效使用率,提升創新能力,增加生產,提高需求,促進社會繁榮進步。(資料照,AP)

川普爲了振興美國經濟,維持美國在世界上領先的地位,採用了關稅壁壘和保障智慧財產權的措施,關稅壁壘會降低國際分工並減少實質生產,過度保障智慧財產權會降低創新意願。

從經濟發展史來看,擴大經濟規模從生產面,產品創新出從需求面,把經濟推到更高點。川普的經濟措施,正好與經濟發展之道背道而馳。不需聼川普多説,就可以推斷他的經濟策略註定會失敗。

經濟規模擴張

從前農業社會受到天然乾旱及人力、獸力資源影響,規模及擴張幅度有限。18世紀後半期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表面上是蒸汽機的發明促成動力革命,實際是機器生產,擴大了生產規模及效能。

傳統生產,產量受時間、土地、人力資源的限制,增產幅度有限。機器能夠連續運作,只要增加機器數量及工作時間,產品可以源源不絕的產出,生產力可以成倍的擴張,不再受天然資源的限制。

今日公司是否賺錢,產能及設備的利用率,扮演關鍵角色。譬如航空公司靠飛機起飛時的搭載率決定利潤,便利商店靠購買人潮決定盈虧,營建公司及製造業靠機器設備的利用率決定成本…;同樣條件之下,誰能提高利用率及經濟規模,誰就更有商業勝算。

長榮機師不滿飛安被高層罔顧,打算籌組工會。(取自長榮航空臉書)
今日公司是否賺錢,產能及設備的利用率,扮演關鍵角色,譬如航空公司靠飛機起飛時的搭載率決定利潤。(資料照,取自長榮航空臉書)

伴隨國内外交通及通訊的發展及普及,產品可運送到遠端,生產規模提升也不需為本地需求起伏而擔憂。藉物流及國貿可以讓工廠產能做更大的發揮,使國内外消費者能享受更多種類,更物美價廉的商品。

關稅壁壘不僅扼殺國際貿易及分工,更讓生產者或服務業經濟規模縮小,只會降低經濟發展,不會促進經濟繁榮。

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川普指責外國竊取美國創新科技,不勞而獲,讓美國蒙受巨額研發費用的損失。在今日資訊快速流通的社會之中,無論技術或商品設計,好商品立馬就流傳到世界各角落。想要回收研發費用,必須在產品創新初期,趕緊透過行銷體系收取產品周期前期較高的利潤。

一旦更多生產者投入產銷之後,售價及利潤就隨產品數量及消費飽和度而降。一旦產品到達普及程度,賺錢要靠生產效率及規模,專利或權利金收入相對微薄,就是著名的產品周期理論。

現在很多跨國公司申請專利,並非想靠專利賺錢,多半是為了建立防禦性專利,或阻止或延展競爭者進入市場,或利用專利互換,增加自己進入市場銷售的機會。賺錢要在別人還沒有進入市場之前把錢入袋,申請專利曠日費時,等專利下來再銷售已經太遲了。能被專利或權利金保護的產業,規模、普及率及成長增幅度通常也越小。

精明的商人把同類型的商店開在附近,不是怕競爭,而是希望能吸引更多消費者願意到專業商場光顧,擴大買氣。

國際服裝業者「ZARA」日前將台灣列為「國家」,掀起中國網友怒火與官媒撻伐,還引發一連串後續效應(AP)
專利及設計不容易保護產品周期短的商品,例如製鞋、或成衣業…,廠商擴大或結束生產綫很容易,別人侵權上法院控告,判決下來之前,廠商可能已經關廠走人(資料照,AP)

專利及設計不容易保護產品周期短的商品,例如製鞋、或成衣業…,廠商擴大或結束生產綫很容易,別人侵權上法院控告,判決下來之前,廠商可能已經關廠走人,不但告贏了拿不到賠償,還要支付訴訟費用。商業專利訴訟告賺錢的大廠,才可能獲得實質賠償,智慧產權不能保護所有商品的商業利益。 (相關報導: 包淳亮觀點:台灣主體意識的根源沒有六個理由,只有一個! 更多文章

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即使技術完全公開,一般廠商也無法進入。例如鴻海替蘋果代工,多少其它廠商能有本事能在短期增加或縮小產能,應付蘋果訂單?生產中還要落實產品保密條款,不讓一個產品外流,有多少廠商能辦到?印度有些跨國IT公司,同時替好幾家美國競爭銀行或證券基金公司處理電子資料。同一公司同一性質員工,針對不同客戶劃分成不同工作單位,彼此不能互訪也不能接近或瀏覽競爭者數據,如非有嚴謹的安全控制及查核制度及經驗,無法讓委托者放心,更別談接生意了。臺灣國巨生產電容、電阻,技術含量很小,但是一部電腦壞了一個電容或電阻,整部機器停擺,要求高穩定及耐久性的訂單,就非隨便廠商可以拿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