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恢復擴大消費20條」拉抬經濟 BBC:缺乏「大爆炸式」刺激,實際效果存疑

2023年4月,北京一間商場的工人正在搬貨。(美聯社)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經濟會議後,中國國家發改委出台《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其中包含20條措施,以刺激居民消費,拉動整體經濟成長。

這20條措施包括針對汽車、住房、電子產品、家居等大宗消費,以及對餐飲、文化旅遊、健康服務等服務業消費的促進措施。

具體而言,包括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加強汽車消費金融支持;對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等予以適當補貼等。

BBC中文採訪經濟學家得出三個判斷:

目前措施缺乏「大爆炸」式大規模刺激,可能會令市場失望;#對20條措施能否顯著刺激消費保持悲觀;下半年中國經濟成長的主力還將是消費,但大幅成長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

告別大規模刺激?

從6月份開始,不斷有國際媒體爆料,中國正在研究大規模刺激計劃,挽救疲軟的經濟現狀。

然而隨著7月份政治局經濟會議的召開,除了對房地產行業的措辭中有適當放寬的說法以外,並沒有更新的措施。

此後,中國發改委推出「20條」刺激消費,雖然條款比較多,但不如以往由國務院推出的「國X條」受到的關注。

「高層決策者承認他們正面臨著更具挑戰性的宏觀環境,而且挑戰是多方面的,顯然,中國的經濟復蘇已經失去了一些動力。」匯豐研究中國的經濟學辛怡然表示,儘管有更多政策支持,但從細節中不難看到,近期缺乏「大爆炸式」刺激可能會令市場失望。

上一次「大爆炸式」刺激是在2008年,當時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中國在11月份感受到第一波衝擊,出口增速從上個月的19.2%下降到-2.2%,進口增速從上月的15.7%下降到-17.9%。

幾天后,當局宣佈「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並推出一個四兆元級的經濟刺激計劃,當時低迷的全球經濟都為之一振。大量的錢注入經濟,補貼「家電下鄉」和基建狂潮成為托底經濟的主力。效果也十分顯著,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6.1%探底,到四季度回到10.7%的高成長軌道上。

不過該計劃推高了債務風險,吹起了地產泡沫,整個經濟進一步槓桿化,此後多年中國不得不承受痛感。

2013年李克強上任總理,由於上述「痛感」,他的經濟政策包括三點:「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槓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這也被稱為「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

新總理李強上任後,似乎延續了前任的風格,多次提出不搞「大水漫灌」。

辛怡然表示,現階段中國政策取向還是支持成長,但更加強調解決結構性挑戰,以促進長期可持續成長。這與我們的觀點一致,「即決策者的目標是在支持經濟復蘇與引導經濟長期發展方向之間取得平衡」。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蔡昉則提到「潛在成長率」的概念,刺激的目的就是讓成長速度回歸到「潛在成長率」。

他近期撰文表示,中國在當前面臨的情形是,所處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潛在成長率趨於長期下降,政策調控目標不能一成不變,要避免刺激過度從而超過潛在成長率。 (相關報導: 軍隊仍是「男性世界」 德國提出改革,希望提高女性入伍率 更多文章

換句話說,如果將中國經濟比作一匹賽馬,用鞭子在馬屁股上狠抽三下,馬兒吃痛,加快速度趕了上去,拿下第一名。但過了幾年,這匹馬年齡漸長 ,潛力沒有那麼大了,抽了三鞭子,還是跑不了第一名,抽得再多,只會把馬兒抽壞了,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