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輔助醫學會經過兩個月發動「輔助醫學技術士暨閒置校舍活化為樂齡健康中心」連署案終獲成功,達到五千人門檻;此案在於解決年輕人就業,老年人長照,閒置校舍轉型為老齡樂活中心等三大核心議題,至於政府是否採納建議也成為醫界關注的焦點。 現代醫學的進步致使人類壽命延長,但長壽並不表示有質量的生活,根據台灣醫界的研究顯示,台灣老人平均要臥床8年方能壽終正寢,也就是說,現行健保制度只重視治療,但卻忽視了亞健康的預防,所以活的長不見得就快樂。
鄰里康樂中心不能滿足老人的看護照料
台灣輔助醫學會實地走訪民間,查訪目前里民辦公室兼安排有關老人樂齡服務的單位發現:目前場地跟人力明顯不足,且資金短缺,導致安排課程師資以志工模式,非專業人員處理。 甚至,不少鄰里康樂中心的設施就是純娛樂的卡拉OK以及有燈光小舞台,這些設備不足以扭轉老人的亞健康問題,最多只能當作抒發情緒看待。 輔助醫學會理事長陳韜名指出兩個癥結點,第一,許多樂齡休閒健康管理系所等大學畢業生,畢業就是失業,常常不能學以致用;第二,選擇有科學效度的民俗療法以及國外引進的自然輔助療法,在台灣需要有足夠的臨床與學術研究,但因這些療法常涉及生理功能促進與調整,譬如適當運動可以減少肌肉流失或減緩肌肉流失等話術,就觸及醫療法規了。 陳韜名表示,這也是台灣社會上從事相關輔助療法的從業人員為何需要衛福部首肯,期盼將這些從業人員列入管理,並透過教育來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取得認證,遠離觸法。 台灣輔助醫學會結合當下台灣醫界、學界、醫療產業界等專家菁英,建議比照日本健康照護系統,引進輔助醫學的健康管理技術士,將目前相關健康樂齡科系的學生與民俗調理技術士提昇,並透過教育與技能檢定來完成專業能力。
輔助醫療領域台灣就有40萬從業人員
據悉,經統計這些從業人口大概有40餘萬名的驚人數目,若由政府來輔導升級、納管並協助投入未來因為老人海嘯來臨而需要協助銀髮族健促進的大量人力,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可惜這麼多遊走灰色地帶的民俗療法,有的確實有效,有的則是掛羊頭賣狗肉,而台灣輔助醫學會則願意在政府的授權下,結合醫界的學者專家菁英共同把關,讓民眾除了打針吃藥外,還有更多安全的輔助醫療手法可以選擇。 同時,台灣輔助醫學會建議開放「民營自費樂齡照護銀髮族健康管理中心」,讓這些經過訓練的技術士在醫事人員的指導下,從事樂齡康養的業務,跟醫事人員相輔相成,一方面可以增加大學生的就業空間,並且提升現階段民俗療法及輔助自然療法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與品質,藉著自費的方式,也不會增加政府的預算跟負擔。
陳韜名表示,將現行因少子化而閑置的校舍,活化並引進日本做法提出「青銀共生計劃」,讓老人與年輕人能夠在同一個場域共生,從經濟的角度,生物學的角度,都是百利無一害的調整。
輔助醫學不是搶飯碗 而是完善醫療措施
當然,這些調研建議非常需要跨部會整合,並要讓醫事人員減少疑慮,這些技術士並不是要來搶現行醫事人員的飯碗,就像外送員不會搶廚師的工作一樣,而是因為時代的需要,彼此分工,互相合作,相輔相成,因為社會的需要,造福大眾。 (相關報導: 育兒政策再好也救不了生育率!南韓少子、高齡化兩頭燒,老人照護比托兒熱門 | 更多文章 )

輔助醫學會秘書長留名仁則指出,目前已拿到證照的醫療人員就好比是軍官,而未來這群具備輔助醫學相關的技術士,就像是士兵,因應老人海嘯的來臨,有將無兵不足以面對與應付,所以要徵召並訓練第一線的有關樂齡康養的人員;因為長照系統是照顧已經倒下來的人員,為了縮短不健康餘命,減少國家財政健保支付的負擔,建議成立自費樂齡健康中心系統,主管機關人士衞福部,讓這一群輔助醫學的技術士,在醫事人員的指導下,成為「樂齡康養,健康促進」的尖兵。 留名仁強調輔助醫學會提出修法的三個核心是基於:一、解決樂齡康養健康照顧基層人力的「教、考、用」;二、將民俗調理輔助自然療法人員提升專業納入管理;三、藉此縮短國人不健康餘命,減少國家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