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若發生戰爭,日本怎麼辦?早稻田教授:除了中國,至少要建立第二個生產基地

台積電在全球先進製程晶片的主導性,被視為台灣兵家必爭的戰略價值所在,也讓日本學者擔心「台灣有事」衝擊日本的程度(圖片來源:公司提供)

若臺灣真的有事,依賴臺灣與中國的原物料、零件與半導體的日本經濟將會面臨巨大損害。筆者建議,除了將生產基地轉為在岸生產移回國內之外,更應採取「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供應鏈分散策略,以及與友好國家共同進行研究與開發,推動「知識創新的友岸合作」。

日本供應鏈對於臺灣與中國的依賴現況

中國侵略臺灣的風險日益增加。若不幸爆發戰爭,對於日本經濟的影響將難以估計。這是由於日本企業的供應鏈重度依賴從中國進口原物料與零件,以及從臺灣進口半導體晶片之故。然而,若臺灣有事,日中與日臺雙方之間的貿易將面臨大幅縮減。

例如,日本進口的電機電子產品,目前中國占約45%。相較於超過50%的巔峰時期,即使已有下降趨勢,依賴中國的程度仍然非常高(圖1)。而在進口汽車零件的部分,中國占比近年來反而呈現上升趨勢,已超過40%(圖2)。至於積體電路(譯註:Integrated Circuit,縮寫為 IC)的進口情況,臺灣占比已超過60%,並且呈現增加趨勢(圖3)。

(圖片來源:nippon.com)
(圖片來源:nippon.com)
(圖片來源:nippon.com)
(圖片來源:nippon.com)
(圖片來源:nippon.com)
(圖片來源:nippon.com)

進口中斷將損失十倍的附加價值生產

在核心產業如此依賴臺灣與中國的狀態之下,若原物料與零件的進口中斷,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僅限於進口金額。下游企業的生產亦將停滯,其影響會透過供應鏈擴散且放大規模。

筆者與兵庫縣立大學的井上寛康教授利用超過百萬家企業400萬筆以上的交易資料進行模擬:若從中國的進口中斷,將對日本生產何種影響?根據模擬結果,假若從中國的進口中斷80%且持續2個月,即使中斷的進口總額約為1.4兆日圓,但推算出日本的附加價值生產將減少約13兆日圓(相當於2個月附加價值生產額的約15%)(*1)。總而言之,將會減少的附加價值生產大約是進口中斷金額的十倍。

此外,亦針對不同產業的進口中斷進行影響分析,圖4顯示相關結果。根據該圖,可以得知進口中斷對於電子與資訊通信設備產業的影響非常大。

(圖片來源:nippon.com)
(圖片來源:nippon.com)

雖說如此,若機械、金屬、化學、塑膠等產業的進口中斷,損失金額並不多,不過由於日本的供應鏈上游廣泛使用這些產業的進口產品,因此進口中斷所導致的生產減少金額非常大。其理由在於,若更加上游的原物料與零件供應遭到中斷,將影響更多的下游企業,進而放大最終的經濟損失。

而仍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模擬分析的結果是基於某些假設計算而成,若稍微改變這些假設,將可能導致數字的大幅變化。因此,這些分析並不能準確預測進口中斷所帶來的經濟損失,而是應該解釋為,透過供應鏈將會產生放大效應,以及顯示出因應供應鏈的網絡結構而發生變化。

此外,很遺憾地,由於數據取得的限制,無法進行有關臺灣進口中斷的影響分析。然而,考慮到日本半導體產業在供應鏈上游重度依賴臺灣,若從臺灣的進口中斷,其影響之大無庸置疑。

國內回歸的在岸生產仍有其極限

為了抑制中國侵略臺灣所帶來的經濟風險,某種程度上必須降低對臺灣與中國的依賴狀態。 (相關報導: 日本沒飯吃的窮人越來越多!食物銀行基層嘆:收到很多愛心和庫存,但還是遠遠不夠分 更多文章

其方法之一是實施在岸生產(onshoring),亦即讓製造生產的基地返回國內。日本政府已投入6200億日圓的補助金,以擴大國內半導體生產,吸引臺灣的台積電(TSMC)在熊本建立生產基地,並資助鎧俠(Kioxia)、美國威騰電子(Western Digital Corporation)與美光記憶體日本(Micron Memory Japan,前身為爾必達,2013年由美光科技收購)等公司的設備投資。日本政府也支援半導體製造公司Rapidus,該公司致力於次世代半導體的研發與生產。不僅政府,許多企業也開始規避中國風險,並戮力強化國內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