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是身為武士的果敢,還是捍衛名譽的形式美?

切腹(圖片來源:刀劍博物館「刀剣ワールド」官網)

武士切腹自盡的場景在日本的歷史劇中時有所見。戰敗者毫不猶豫地拔刀自裁,即使奉命切腹,形式上也要表現出自己主動切腹的樣子,誓死捍衛名譽。恐怕沒有人會心甘情願地去赴死吧。切腹一直被認為是有尊嚴的自我了斷行為,其背後隱藏著不為現代人所知的秘密。

武士的真心在「腹中」

有關切腹的記載最早見於《續故事談》,講述的是988年(永延2年)一個外號「袴垂」的盜賊被捕時剖腹自盡。不過這個故事只是傳說,袴垂本來也不是武士,是否真的切腹更是無從知曉。

那麼切腹實際上始於何時呢?雖然尚無定論,但已故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教授山本博文的假說認為,源平戰爭時期日本東北發生的事件,可能成為切腹在武士社會得以推廣的契機。

「源義經被源賴朝追殺到奧州,最終無路可逃時,他問自己的隨從『武士該如何赴死為好』」(《切腹與日本人》,學士會資料庫 No.845號),然後便切腹自盡了。這是1189年(文治5年)發生的事。據山本推測,義經的這種死法,可能導致了切腹作為武士的赴死方式而在鐮倉時代札下根來。

對武士而言,戰死沙場是榮譽。如果不能如願,那至少要讓勇氣留名青史,所以他們選擇竭盡全力忍受劇痛的死法。此外也有說法稱,在戰爭中敗北或是被懷疑謀反的人,他們想通過展示內心的忠誠,以圖「洗刷恥辱」。基於上述原因,切腹在歷史上被認為是最具武士風骨的死亡方式。

不容忽視的是,切腹在形式上是具有自主性的。事實上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或是奉當權者之命切腹自盡,但形式上卻是主動選擇切腹而死,名譽由此得以保全。在這一思路下,切腹在鐮倉、室町時代逐步滲透到了武士社會。

到了戰國時代,切腹又多了一層含義,即戰敗的武將用自己的性命換來家臣的一條生路。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備中高松城城主清水宗治,他在羽柴秀吉的圍城攻勢下選擇自我了斷。

1582年(天正10年)6月,宗治與秀吉達成協議,保全城中將士性命,然後乘小船出城,切腹自盡。宗治因從容赴死而名揚天下。此後,武士社會推崇「切腹當如此」,宗治之舉成為後世的典範。這個故事也體現了武士挺身而出履行職責的理念。

《太平記英勇傳 清水長左衛門宗治》。秀吉的水攻讓高松城周圍變成了一片湖泊。宗治乘坐小船出城並拔刀自裁(圖片來源:nippon.com,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特別文庫室收藏)
《太平記英勇傳 清水長左衛門宗治》。秀吉的水攻讓高松城周圍變成了一片湖泊。宗治乘坐小船出城並拔刀自裁(圖片來源:nippon.com,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特別文庫室收藏)

切腹的理由也隨時代而變化

荷蘭基督教傳教士目睹了為履行職責而切腹這一風潮,向國王報告稱:「他們往往以罕見的勇氣和可怕的方式橫向切腹,(世人)對他們抱有最大的善意。」

這是1669年(寬文9年)荷蘭發行的《蒙塔紐斯日本史》中的記述。

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是不允許自殺的。稱頌自殺者,對他們心懷善意,這些都是當時的歐洲人無法理解的。

幕府末期的1868年(慶應4年),也有11名土佐藩士因殺害了法國水手而獲罪切腹。法軍將領目睹了現場,認為這種風俗不可理喻。

歐美曾對「切腹」持批判態度,新渡戶稻造對此提出了反駁。他在著作《武士道》中寫道:「它是武士用以贖罪、謝罪、避辱、贖友或表忠的方式」,強調了切腹對武士而言是榮譽之舉。

然而在戰國時代結束進入和平社會後,現實中的切腹逐漸發生了變化,不再是美德和榮譽的象徵。 (相關報導: 「難道眼看著台灣淪陷,是日本武士道的應有態度嗎?」VOA專訪東亞情勢研究會長江口克彥 更多文章

我們來看看它是如何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