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的論文爭議因選戰引爆,在職專班的定位問題甚囂塵上,外界不乏「洗學歷」的批評,但在政治砲火之下,在職專班之於高等教育的角色到底是什麼?翻開教育部統計、各校預算書,現今台灣有超過5萬名在職碩士生,每年讓各大學動輒賺入上億元學費,甚至有教授一個晚上能領取超過萬元鐘點費,這一切數字背後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從廣告系畢業後,陳亭安追逐興趣走入美髮業。她開了自己的髮廊,也經營髮品加工、進出口,儘管專業知識已然上手,慢慢卻發現只把顧客的頭髮照顧好還不夠,要把髮品進口到國內時怎麼辦?加工後要怎麼運到國外?考驗一樁樁接著來,她於是在2年前考入台灣師範大學的國際時尚高階管理在職專班(EMBA),成為班上最年輕的學生,比鄰而坐的有美妝雜誌總監、服飾品牌執行長,年齡都落在40到60歲之間。
在職碩士生每年有5萬人,國立大學始終不少於3萬
入學後,每逢隔周的周末都要到校上課,整整2天從早上到晚,那時她創業已進入第4年,扛著業務到處跑雖然疲累,但她說這是時間上最合適的進修方式。
如今在台灣,還有5萬多名像她這樣一邊為事業打拚,一邊攻讀碩士文憑的在職學生。
支持《新新聞》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隨著社會風氣逐漸轉變、國人對知識的需求提高,1990年代末期廣設大學風氣興起時,另一頭也掀起了回流教育的呼聲,台灣於是在1998年開始在職碩士專班制度,頭一年僅有8個系所招收225名學生。
豈料,這個需求遠比預想還要熱烈,在職碩班的學生人數往後2年連環翻倍成長為6000人、1.3萬人。熱絡的回流潮一路沒停過。在最高峰的2008到2010年間,全台每年都有超過6萬名在職碩士生,往後即使逐漸放緩,如今每年仍有5萬人之譜,尤其國立大學人數近年來始終不少於3萬,占整體6成左右。
「過去教育像是煙囪一樣,出去了就無法回頭。」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王麗雲回憶,20年前在職專班剛開放時,回流到校園的學生都已經在社會上經過一番歷練,擁有很強的實務能力,但他們過去沒有進修機會,而要工作情況下也不可能回來念一般碩士班,在職專班為很多人重新開啟機會,而以最終學歷來說,大部分人確實會以國立大學為優先。
當年立意良善制度如今卻惹出一身腥。由於過去不少政商要角,後來皆透過在職專班取得文憑,近年來在職班也不乏「洗學歷」的批評,尤其近年在高雄市議員李眉蓁、前新竹市長林智堅兩起事件後,外界再度關注背後到底有多少利益交換。
政大在職專班學費收入達3.1億元,台大也有2.9億元
儘管像林智堅畢業於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李眉蓁就讀於中山大學亞太研究所,都是社會科學領域,但把整體數據攤開,目前台灣約5.2萬名在職碩士生中,學生人數最多者,其實是商管領域科系,占比超過3成,比第二、三名的工程、教育科系加起來都還要多,這其中還包括供主管階層就讀的高階經理人專班,即是EMBA。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胡星陽指出,商管之所以人數最多,是因為不管哪個產業都需要管理,大部分產業的高級經理人,過去主要都專注在產業本身的專門知識,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需要進修管理知識,「它可以吸收到所有領域的學生」,像即使台大醫院主管也會來EMBA進修。
目前要在國立大學念完在職碩班,學雜費總計約為20到30萬元上下,倘若念的是EMBA,平均總開銷則為60到70萬元之間,而赫赫有名的台大、政大EMBA更動輒上看百萬元。
這筆收入累計下來的數字不小。翻開各校最新的111(2022)年度預算書,台大在職進修班便預計帶來2.9億元學雜費收入,而政大全年度約10.6億元的學雜費收入中,在職專班占比超過4分之1,總計3.1億元經費也是各國立大學之首。
往下看其他前段國立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的在職進修班收入分別預估為1.4億、1.7億元,皆占總學雜費收入約15%;成功大學則為頂大最少者,預計收入為8200萬元、占比僅約7%。中字輩四校相去不大,預估收入皆落在1.1到1.5億元之間,占總學雜費收入約2成左右。
過去,外界不乏在職專班是搖錢樹、金雞母的說法,然而上億元收入看在學院主管眼裡並非如此豐碩。
取消在職班後系所助理薪水差點斷炊 教授嘆:台灣教育經費太少
胡星陽便對此解釋,這筆收入支付專班教師的鐘點費後,主要就是用於教師彈性薪資、補助研究經費及改善教學環境。他強調,台灣高教經費長期不足,以台大為例,每名學生可以分配到的經費遠低於國際平均,不到美國州立大學4分之1,也不及中國北京大學的一半,沒經費就難以吸引人才,在職專班確實讓學校多一些收入提升教師待遇。
陽明交大材料系教授林健正則指出,交大有幾個系所曾短暫取消過在職專班,「後來有系所的秘書、助理薪水卻差點因此斷炊!」他認為,台灣教育經費有限,又無法增加一般生學雜費情況下,在職專班的收入確實不無小補。
台灣教育經費有限,又無法增加一般生學雜費情況下,在職專班的收入確實不無小補。(臺大EMBA提供)
王麗雲也表示,一般學校的公家經費都有規定用途,「像種花的錢不能用來買書」,但學雜費是自籌收入,運用上較為靈活,對系所來講,是筆能用來支應工讀金、印刷費等雜支的「活錢」。
除了學雜費收入外,在職專班教師的鐘點費也有特殊之處。一名不願具名的國立大學校長私下表示,在職專班除了鐘點費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加給,確實看過有教授上一個晚上的課,就多賺了破萬元的外快,有人甚至藉此月薪翻倍,「當然很多人樂意去。」
在職班學雜費成「活錢」運用彈性大 教授鐘點費有望領破萬
其中政大的規定,或許是各校中最有彈性的,僅規定上限不能超過公立大學夜間鐘點費的10倍,以最新的教授級夜間鐘點費1035元來看,教在職班最多有機會領到每小時1萬350元鐘點費;台大則規定在職專班根據班級規模,一小時鐘點費為800到2500元之間,EMBA最多為每小時7500元。
對此,胡星陽則認為,在職專班的學生都來自實務界,其實老師備課要花比較大的心力,尤其EMBA,學生會有的問題也跟大學完全不同,儘管確實有較高鐘點費,但也是有壓力,「有時候這樣的鐘點費,也不是每個老師都想來教。」
各校對在職專班的鐘點費規定,遠比日間部更為「寬鬆」。(政大EMBA提供)
陽明交大規定則為每小時最多6500元。一名工學院主管匿名表示,他熟識的教師大多領一小時3000元左右,他認為在職專班要晚上或假日上課,還要指導更多學生論文,其實像他自己去竹科的上市櫃公司演講,一小時鐘點費就是4000到5000元,要一位教授額外上課,鐘點費至少要2000到3000元才合理,「再低下去就沒人願意來教了。」
政大社會系教授黃厚銘則認為,在職專班除了對學校財務有幫助外,也讓教授有機會以業界案例當研究基礎,這對不少老師其實也是誘因;但他強調,許多教授申請減少授課時數,是為了有更多時間做研究、從事公共服務,但假設抵免時數之後,卻都跑去教在職班,這就是有問題。
每年1.5萬人拿到在職班碩士文憑 學者籲更應加強把關
近10年來,台灣每年都有超過5萬名碩士生畢業,如2021年就有5.4萬人,其中近1.5萬人來自在職班,公立學校便有約9400人;這些人當中,到底有多少是真才實學,又有多少人的學位只是「銀貨兩訖」?
王麗雲指出,儘管剛開始推動在職專班時,對學生素質把關嚴格 ,但這些年隨著各校專班越開越多,有些也為了招生而把標準越放越鬆,甚至論文也能找人代寫,如今的在職專班呈現兩極化局面,一種是認真辦學,另一種就是以輕鬆畢業為主打,不分公私立大學都有類似情況。
今年(2022)6月,陳亭安已經順利取得學位畢業,她回憶過去這段時光,不少同學儘管已經50、60歲,仍願意放下工作專心寫論文,而除了課程上的學習,更珍貴是做報告時,能和同學拿業界甚至自家個案進行討論,這是去聽演講、參加交流活動無法達成的,「畢竟你們在業界可能是競品,彼此講話也要先顧面子,不會把真正的問題拿出來討論,同班情感基礎蠻重要的。」
(相關報導:
高職、科大新生人數陸續被超車 升學主義之外還有什麼原因?
|
更多文章
)
黃厚銘也認為,一方面確實有學生念專班只是為了混學位,甚至三不五時就往老師辦公室送禮物,但一方面也有人是認真求學,甚至論文能夠得獎。黃厚銘強調,在職專班確實有其優點,更因此不應讓這個制度受到侵害、連累認真的人,他更呼籲,真正想求學的學生也可以幫忙當吹哨人,才有機會將問題揭發出來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