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養雞不是為了吃!除了把雞吃到肚子裡,雞的存在還有這些重要的意義

筆者認為,在經過這麼多年的互利共存後,人類卻殘酷地背叛了雞,我們把雞變成了宛如惡夢般的東西:雞被當成了一種植物,而非有知覺的生物。(資料照/甘岱民攝)

「我們大多數人已經忘了雞肉實際應有的味道⋯⋯滿足大眾市場需求的代價之一,就是讓雞肉失去了原有風味,因此需要加以醃製、調味。為了換取便宜的雞肉,我們接受了這一點。我到越南的時候,在幾個村落裡待了一段時間。那裡的村民吃的仍是本土品種的雞,味道嘗起來完全不同。」

——安德魯.勞勒(Andrew Lawler),《雞冠天下》(Why Did the Chicken Cross the World?)一書作者,《食物面面觀》,2015年

如果你要設計一種供人類使用的生物,應該會想到雞:容易飼養、可自行覓食,活著的時候很有用(可以幫忙看門警戒、清理院子),死後食用既美味又營養。沒有哪種肉用禽畜能如此快速和便宜地從幼崽轉變成一家人的餐食,著實令人驚奇。你也許會覺得,對人類來說,雞倒是比狗還要好的朋友。

萬年來,雞一直與人類共存,把我們的剩菜剩飯轉化為蛋白質,充當防盜警報器、時鐘,用來預卜吉凶,提供有用材料,包括可以絕緣保暖的羽毛、可製作成工具的骨頭等。當然,雞也提供了食物,無論是活著或死去時。每隻母雞都能產下幾百顆蛋:雞蛋長久以來都被視為營養包,可以化為早餐的主食,各式各樣的蛋糕、蛋白酥、舒芙蕾和醬料。而在所有作業結束後,我們還能吃掉這部產蛋的機器。

我們為了回報這一切,讓雞變成一種成功的物種——如果以最基本的物種評判標準來看的話。雞由於出色地扮演了人類的良伴,現今已是全世界數量最多的鳥種。無論何時,世上都有大約300億隻雞活著,數量遠遠超越第二大種群,即紅嘴奎利亞雀(Quelea quelea)。這種雀鳥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數量約有15億隻。

然而,紅嘴奎利亞雀可以活好幾年,但幾乎所有養來食用的肉雞都活不過2個月。大多數的雄性小雞一孵化就遭撲殺。一隻雞的正常壽命可達10年或更長的時間。面對早夭的命運,雞族數量的爆增似乎就不是多值得慶幸的事了。

當我們說自己喜愛某種食物,或者可說是喜愛某種經過馴化的食用牲畜時,我們其實是沉溺在某種虛偽的表象中,而許多人也越來越難以忍受這份虛偽。英國人對雞肉的熱愛,已使其從一種難得的享受(在1950年時,英國人每個月吃不到一次雞肉)變成日常的主食,以及食用量最多的蛋白質來源,受歡迎度是牛肉或豬肉的2倍。

我們不難看出,在經過這麼多年的互利共存後,人類卻殘酷地背叛了雞。我們把雞變成了宛如惡夢般的東西:雞被當成了一種植物,而非有知覺的生物。

雞與人類的關係

人類原先捕捉與飼養雞,並不是為了食用,而是為了娛樂。雄林雞(jungle fowl cock)之間為了爭奪最高地位,獲得在雞棚稱王的權力,會鬥到筋疲力盡或死亡為止。因此,可以鬥雞及賭鬥雞輸贏,成了人類受到雞吸引的最初緣由。鬥死的雞會被人們吃掉,當然,勝出者就可以繼續繁殖,將優越的戰鬥力傳給下一代。 (相關報導: 雞蛋買回家要先洗嗎?4種食材千萬不要用水洗!小心營養大打折,還把毒素吃下肚 更多文章

於是雞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一員,與我們同住共存,啄食我們的殘羹剩飯來獲取營養,還因為眾多特質而受到珍愛。雞令人喜愛的一點是不用花費太多心思照料:與哺乳動物不同,小雞幾乎從孵化後就可以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