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不只是網球王子,還是中國第一嘻哈Rapper!末代皇帝的生活,比想像中還要潮

清末民初最新潮的東西,溥儀基本上都略懂略懂,可以稱之為二十世紀初最強潮男了!(合成圖/取自維基百科)

人物小檔案

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7月17日)

清朝末代皇帝,年號「宣統」,故稱宣統帝。一九一七年,溥儀短暫復辟,僅十二天就失敗。一九三二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扶持的滿洲國成立,溥儀出任執政,年號「大同」,後來改為帝制,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又被稱為康德皇帝。

很多人是從電影《末代皇帝》開始認識溥儀,包括作者亦然,不知讀者看電影時有沒有注意到一個點,就是他的日常生活大多圍繞著各種興趣,鬥蟋蟀、騎單車、打網球、買洋貨......多不勝數,我們能想到當時最新潮的東西,溥儀基本上都略懂略懂,可以稱之為二十世紀初最強潮男了。

末代皇帝(圖/取自IMDb)
電影《末代皇帝》劇照。(圖/取自IMDb)

追究溥儀為什麼那麼喜愛這些新穎的東西,要歸咎於生活的冗沉不變,他就像一尊被供奉的神像,放在紫禁城的一方小天地,哪裡都去不了。他被拉上皇位那年只有3歲,從帝位上退下來時只有6歲,孤獨、沉悶、陳舊、保守的紫禁城就像一所大監獄。溥儀的身邊沒有真正的朋友,只有一群遺老、一些太監和幾個太妃。他對外面的世界始終充滿好奇,在那個風雲際會、思想更易的時代,期盼哪一天能夠像鳥兒一樣衝破密不透風的朱門金殿,體會時代的交互激盪。

隨著年齡增大,溥儀變得愈來愈叛逆,時不時就要反抗一下陳腐的制度。13歲那年,一位名叫莊士敦(Reginald Johnston)的英國人來到紫禁城擔任帝師,扛下教導末代皇帝溥儀的任務。莊士敦的出現,為百無聊賴的溥儀增添許多樂趣,別人都把他當成皇帝,看作復辟或保住利益的工具。只有他把溥儀當成成長中的孩子,希望他健康成長,進而能自我保護。他提供給溥儀的遠不只是文化知識,還有看世界的眼睛,溥儀發現原來世界上不只有四書五經與倫理綱常,還有如此多光怪陸離的新鮮事物。

溥儀就此發現一個新世界,在莊士敦的影響下,溥儀戴上眼鏡、吃西餐、聽西洋音樂、打網球,在宮裡裝上電話,甚至剪掉頭上的辮子,模仿老師的服飾,將自己打扮成洋紳士。雖然大部分時間,溥儀都不知道如何才能把自己打扮得得體,經常弄得不倫不類,或是「把領帶像繩子似地繫在領子外面」,但在試誤學習之下,溥儀逐漸了解西方文化的底蘊脈絡。

日落的紫禁城中,溥儀散播著追求進步的熱情。有一次,溥儀看到國外雜誌的裝潢照片,覺得非常新潮,隨即請託內務府購買洋式家具。在養心殿裝設西式地板,甚至將昂貴的紫檀木裝炕桌換成「抹著洋漆、裝著白瓷把手」的炕桌,片刻不得安寧之下,原本老舊陳腐的紫禁城,似乎變得熱鬧活潑起來。 (相關報導: 從一國之母變瘋婦!她與侍衛通姦產子、嬰兒慘遭溥儀丟入鍋爐…「末代皇后」婉容的悲劇人生 更多文章

溥儀請莊士敦為自己取了亨利(Henry)的洋名,皇后婉容成為伊麗莎白(Elizabeth),御弟溥杰則被賜名威廉姆(William)......看著那些老宦官們生氣的模樣,溥儀竊竊地笑了起來。除此之外,結婚前後,溥儀還曾仿照西方的婚姻文化,為一后一妃準備自己的小情趣―結婚對戒。他叮囑師傅製作銀製對戒,在內壁刻上「I love you forget me not」(我愛你,不要忘記我)。比起同一時代大情聖的追求方式,如沈從文以情書告白、金岳霖熬雞湯示愛,溥儀的做法顯然浪漫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