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買票變成負責任表現,果然無愧於「最會選舉的政黨」稱號
去(2022)年縣市長選舉後期,綠營的北北基桃4位市長候選人,眼見因阻擋疫苗採購、論文抄襲與「中國鵬」等風波而選情告急,趕在去年11月初(投票前3週)急忙提出1200北北基桃月票政見。當時聯合報的網路民調,就有9成民眾反對,認為錢要從哪裡來?最終這個買票意圖明顯的口號,果然未能發揮預期效應,4人全部落選。
回顧月票政策由來,雙北在5年前率先共推1280定期月票。當時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就說明政策推動,是以雙北約4成的公共運輸使用量、綿密的公車、客運與捷運路網,密集的班次與運量,加上市區停車幾乎全面收費等客觀條件做為基礎,並以停車費收入,做為補貼大眾運輸的財源,同時積極推動台北市機車全面收費,以月票方案導引長程通勤機車族群,改用大眾交通工具,擴大公共運輸效能。
此種客觀條件、政策目標、財務規劃、預期效果都十分清晰明確的公共決策,顯然完全符合「科學、理性、務實」的柯氏施政風格,也才是政府負責任的施政表現。反觀如今行政院重拾當時就已經被批評為「政策買票」的1200北北基桃月票方案,進一步把它擴大到全國範圍,一舉推出以「北北基桃」、「中彰投苗」、「高高屏」三大都會區為主的TPass月票方案,讓它成為一項重大的國家交通政策,並以7月1日上線為目標。
我們不妨以「科學、理性、務實」的標準來檢證一下: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21年公佈的「國情通報」數據,六都的公共運輸使用率依次為台北40.4%、新北33.6%、桃園12.2%、台中8.6%、高雄8.3%、台南5.5%。
顯然除了雙北外(或許可再加上基隆,其公共運輸使用率也高達34.4%),其餘區域是否適合在現階段推動月票政策都尚待從長計議。交通運輸相關學者與業者指出,如果月票是交通政策而非福利政策,僅靠費用優惠可能無法達到政策目標,必須針對公共運輸運量、轉運路線設計、軌道運輸重整等方面進行配套規劃,才能產生預期的政策效益。
但是民進黨政府無視於這些現實狀況,執意以中央政府預算補助(縣市政府主管之公共運具,直轄市補助50%、非直轄市補助75%;中央主管之公共運具補助90%),各縣市政府即便不需要月票也要申請,否則就拿不到拿到補貼,除了完全「為拿補貼而申請」的目標之外,似乎沒有看到更強的政策目標。
如此缺乏整體規劃考量,且選前買票色彩濃厚的政策,綠營竟然還能大內宣說成是體現「綠色運輸」價值,更是兌現去年縣市長選舉競選支票,沒有因敗選就「裝死」的負責任表現,果然無愧於「最會選舉的政黨」稱號。
僅靠月票補貼缺乏政策推力與拉力,成效恐怕極為有限!
台灣公共運輸票價低廉,舉世公認,近20年來所有票價均未調整。在油價與薪資雙漲,以及高齡人口增加,敬老票半價差額由業者自行吸收等影響下,許多客運業者營運每況愈下,故近年來客運業頻頻要求漲價,不堪虧損而停駛路線也越來越多。 (相關報導: 上班注意!TPASS通勤月票搭台鐵 誤點不賠償 | 更多文章 )
在此舉德國為例,德國2022年因為燃料價格上漲39%,實施9歐元運輸月票,以移轉民眾使用公共運輸,降低烏俄戰爭帶來的能源短缺壓力。2023年進一步調整價格為49歐元(約台幣1680元),且此一價格受到財政壓力影響,預計2024年將再調漲。由此可見德國月票政策是在燃油漲價(推力)與月票優惠(拉力)共同運作下,加大政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