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因疫情、戰爭衝擊供應鏈,全球進入高通膨時代,短期內物價不會下跌,那麼我們該如何生存?德國之聲訪問專家整理出4件你能做的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該基金將在未來幾週內下修對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同時她說,自4月以來,全球經濟前景已「明顯變得暗淡」,有鑑於諸多風險升高,因此不排除明年全球經濟可能會陷入衰退。
格奧爾基耶娃稱「我們正處於驚滔駭浪中」,主要是受到當前通貨膨脹無所不在、各國央行利率調升、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以及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相關的制裁升級等影響。
世界銀行(World Bank)總裁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曾在今年六月表示:「俄烏戰爭、中國清零政策、供應鏈混亂及停滯性通膨風險重創經濟成長,很多國家恐難逃衰退。」
綜觀全球,美國當前通膨率處在40年新高。歐盟統計局(Eurostat)公佈6月通膨率年增8.6%,再度改寫歷史紀錄。至於德國6月通膨率略降至7.6%,但依然維持在歷史高檔。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3.59%,創14年新高。
《南華早報》稱,由於「中國CPI裡商品和服務的佔比結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同」,因此中國當前通膨率不像其他國家那麼高。但從去年夏天以來,中國相關部門開始從國家儲備中釋放銅和鋁等金屬,還釋出大豆、大米和小麥等。中國通過產能釋放、儲備調節等多種手段,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
當通膨的號角已經響起,究竟民眾該做些什麼減緩衝擊?對此,德國之聲訪問了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以及馬來西亞財富管理公司營業總監凱瑟琳·張(Katherine Chang),並整理出四個要點。
1.審視財務狀況
「我相信很多家庭應該沒有檢討過每個月的消費」,李淳認為對抗通膨的第一步,是先審視自身的財務狀況,還有消費習慣。可以先從資產負債著手,評估自己手邊持有的現金、其他有價值的資產,甚至是負債。另外,可以試著列出每個月固定支出有哪些,可運用的資金有多少等。
對付高通膨的方法沒有絕對,畢竟每個人的環境和條件皆不相同,因此必須先釐清目標。李淳說,對於小康家庭或是中低收入戶者來說,面對高通膨帶來的壓力,應思考如何維持現有的生活品質。而對於高收入者來說,考量的層面會是如何減少資產縮水的幅度。(延伸閱讀:工作40年,勞保、勞退竟等於中低收入戶?專家精算:通膨下,你更要長期投資)
2. 減少非必要支出
物價飆漲迫使民眾不得不改變消費習慣,《CNN》報導指出,最常見的行為不外乎是轉向便宜替代品、停止購買非必需品,還有減少衝動性購物。
李淳指出,從過往的研究觀察到中低收入戶每月消費最高的,不外乎就是食物支出。而目前餐廳不斷漲價,因此民眾應減少在外用餐,改成在家裡自己煮。雖然食材價格也上漲,但相較之下可以省荷包,也能夠減少與他人共食的染疫風險。 (相關報導: 衛生紙、鮮奶恐漲價,和電價上漲有關係嗎?經濟部回應了 | 更多文章 )
李淳舉了南韓上班族的例子。在南韓「共食文化」盛行,午餐是上班族重要的社交活動,不過近來餐廳不斷漲價,許多人改為自行攜帶便當,或者是購買便利商店的即食品,選擇留到晚餐才與朋友見面。在萬物皆漲的壓力下,上班族得更有效地分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