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以李眉蓁到林智堅,否定研究生並不公平

新竹市長林智堅陷入論文風暴,但其實很多碩士生寫論文還是很認真的。(柯承惠攝)

林智堅的論文風暴,這幾天吵得沸沸揚揚的,最後會變成羅生門?還是被政治操作而不了了之?還待後續發展!但是從李眉蓁到如今的林智堅因為他們是政治人物而且參選市長而被拿出來檢驗。對多少研究生在多年投入心血才完成碩博士論文拿到學位來說,顯然是「絕對不公平」的事,然而,主管的教育部與授與學位的相關大學是否也應重新再檢視我們的學術研究制度,是否出現了嚴重的漏洞,亟待調整呢?

一位早期修過我的課的研究生,依著系所規定修完課完成了論文,拿到碩士學位之後,他後來擔任新北市的區長,在某一次評鑑時到了他的主管的區公所,原本要去拜訪他,但時間很趕我們就轉往訪評單位,卻沒想到就在那一周,這位區長在回家登樓梯時竟然心肌梗塞而猝死,讓人不勝唏噓。在參與他的公祭時,家人提到他後來又到台大修了EMBA拿到雙碩士,而且他在公職上正要更上一層樓,卻英年早逝,真的非常可惜!

這位區長不但自己發憤向學之外,更鼓勵他的區公所員工們進修,他曾兩度邀我到公務人員進修課程去講課,提供一些經驗給他的員工們。我和他還深談了一些公務體制的改革問題。而今只能在夢中和他再對談了!

今年參與教育所做質性研究論文的研究生口試,他/她們有做行動研究的,有做專家專訪的,有的做動漫教育研究的,有做自我敘事的,因著研究方法不同而發展出來論文,在他/她們做文獻探討時,都要大量地參考中西專書或論文期刊,若是全部引用,在論文相似程度比對時就會超過60%以上的相似度,(本校提供研生上網比對論文相似度軟體,讓研究生在口試前就做好比對工作,以檢視是該論文是否有過多的抄襲問題)由於學校與所方有規定不能超過30%(部分系所規定更嚴,要求在20%以下),我們三位口試委員一定要檢視,若是超過30%者我們在口試時一定會檢視他/她所引用或參考文獻是否過多,要求他/她調整修改至30%以下,口試才算有成績。這項先決條件就是為了防弊、防抄襲!

一位做生命育研究的研究生,由於做了專家專訪,再做相關的研究分析,專家本身提供的論述對比他在研究架構上所參考的資料,他找到了不少新意,讓他可以發揮成為這本論文的創見。不但避免抄過多前人的研究內容,更重要的是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去訪談專家,在做訪談的過程還要經歷專家是否願意接受專訪,還有專家是否接受訪談大綱所提的問題等等多方面的來來回回,終於成功訪談到,而能做為論文重要的參考文本。

另有一位以自我敘事為論文寫作,他以自己在做教師所遭遇到的問題,在內向個性之下,如何面對自己與如何在教育現場上師生互動與同儕互動….等關係上應對, 寫出他的自我論述。為避免過度主觀,在提計畫書口考時,我提出要求該生應採訪同儕老師對他的看法,供做對比。另一位口委建議他可再加入相關理論來和他自己的論述做對比。換言之,就是希望他的論文撰寫對自己的剖析過程中看到別人對對他和不同理論下如何更客觀詮釋他這樣類型的教師,在教育現場成長的歷程與克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態度。 (相關報導: 風評:向後小英時代過渡,她每一步都充滿風險 更多文章

有趣的是幾位旁聽的學弟妹,對這篇論文非有興趣,還有人說他也要寫這樣的自我敘事,可是當他們在聽到三位口試老師一一提出問題還有這位研究生的簽辯時,才發現真的沒有想像那麼簡單。至於這位研究生,原本想做量化論文,後來發現並不能引起他有太多的興趣,原本還打算乾脆放棄,後來看到陽明大學也有研究生做成這樣的自我敘事論文,他開始做類似的探討時發現了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有些心結對他的確產生很大的影響,有些則已經被克服而不再成為問題。這樣的論文創作,非常個人化,可是在三位口委的建議中,他也逐步去印證了相關理論,有些非常吻合,有些則一點點相似。三位口委嚴格要求不讓這樣的論述自我的論文淪於個人獨白,而是從個別經驗中提煉出可其他老師參考的模式。這樣的書寫也有治療的功能與價值,這是一種實驗性的論文創作。

20220521-台大21日舉辦110學年度畢業典禮。(顏麟宇攝)
圖為台大畢業典禮。(顏麟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