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使用生物製劑安全穩控 醫盼健保加速12歲以下兒童給付

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在一場「突破嬰幼兒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瓶頸」的記者會中跟病友一起呼籲,早期預防治療非常重要。(圖/王秀禾攝)

由於環境影響,台灣兒童異性皮膚炎的盛行率從40年前的1%到現在的10%%,由於異性皮膚炎往往還會伴隨著呼吸道過敏的問題,因此對於兒童患過敏的生活造成影響極大,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29日在一場「突破嬰幼兒中重度異性皮膚炎困擾」的記者中也呼籲,早期重要預防治療非常重要,可以避免出現中重度的整個問題困擾。

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呂克桓理事長,同時也是中山醫學大學董事就提出,台灣平均每10位兒童就有1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中山附醫臨床研究更發現6-8歲兒童中的異膚盛行率逼近3成,這是一種會反覆發作、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以嚴重搔癢、乾燥、紅斑丘疹與苔癬化為主要症狀,當嬰幼兒皮疹症狀反覆發作且持續2個月以上,應盡快赴醫檢查,遵從醫囑根據疾病嚴重程度,持續做好基礎保養與規律治療。

亞太過敏氣喘及臨床免疫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嬰幼兒與兒童正值生理發育與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治療不但要早,還要兼顧安全性與有效性。雖然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等傳統治療有助降低發炎,但效果相對有限且長期使用有副作用的疑慮,需謹慎評估。 呂克桓理事長補充說中重度異膚孩童長期使用類固醇容易有影響發育、皮膚變薄萎縮、胃口變大導致肥胖、水牛肩、月亮臉,甚至引發白內障、骨頭壞死、出血等副作用的隱憂;經常使用免疫抑制劑恐有肝腎功能損傷的風險,需定期監測;就連餵藥,寶寶也總是抗拒、全部吐光光,讓家長束手無策。而照光治療,因每週需2次到醫院照光、影響上學、皮膚容易敏感、長期安全性未知且可能出現皮膚癌化風險,國內治療指引不建議12歲以下兒童使用。

王志堯理事長表示,隨著醫療進步,目前已有多種標靶藥物,如: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突破中重度異膚嬰幼兒的治療瓶頸,精準鎖定引發乾癢與發炎的細胞激素,安全性高,且搔癢與發炎症狀改善顯著。

一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友小云(化名),也分享自己的檳城跟治療,她說發病時會出現臉部皮膚嚴重紅腫破皮,在1歲多也出現氣喘症狀,在學校還遭受同學與老師排擠,造成封閉性格;使用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的效果有限,長期更導致嚴重發胖、11歲體重超過60公斤、肝腎功能變差等副作用,不過在接受自費生物製劑治療後也找回健康光滑的皮膚,也重拾信心與笑容。 (相關報導: 無國界醫生》難民不會因新聞沒報就消失 MSF基金會執行長這原因續留台灣 更多文章

而在此次突破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的座談中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莊競委委員也表達了對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的擔憂,另外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與會醫師也同聲感謝政府,看到中重度異膚病友的苦與痛,生物製劑及口腔標靶小分子希望藥物健保對像已逐步從成人寬至12歲以上青少年,政府也能再給予兒童族群多一點關注風險,重視傳統用藥的副作用,加快生物製劑健保給予的時程,幫助中重度異膚兒童早日穩定控異膚,擁有快樂童年、健康的人格與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