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雄觀點:南海漁業資源面臨的壓力與解決

作者認為非法捕魚行為成為南海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的惡夢。(示意圖,取自Pixabay)

非法漁業行為嚴重傷害南海漁業資源

南海以其豐富的漁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而著名,特別是漁業資源,不僅是提供南海周邊國家人民的食物與動物性蛋白質的重要來源,更在就業方面提供支持;而在多樣化的海洋生態系統方面,包括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成為各種生物資源的棲息地。其中由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東帝汶、巴布亞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所圍成的海域被稱為珊瑚三角(Coral Triangle),這片海域擁有全世界30%的珊瑚礁,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海域,也是吸納全球溫室氣體的重要碳匯所在區域。

不過,非法捕魚行為卻成為南海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的惡夢。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重視以及推動之下,早於2001年3月2日在其漁業委員會(COFI)通過《預防、制止和消除非法、未報告及不受規範捕魚之國際行動方案》(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to Prevent, Deter and Eliminate 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POA-IUU),對於非法捕魚活動加以定義和提出打擊的作法,原因就在於非法捕魚行為不僅擾亂魚產品市場,更嚴重的是此一行為會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的殺手。

探索南海非法捕魚行為

然而,在南海海域仍然頻繁出現此一非法行為,其原因可以歸納如下:

一、南海爭端的原因來自於對島礁主權的爭奪以及對島礁周邊海域資源主權權利的重疊主張,這為規範捕魚活動帶來了複雜的情況。爭端方彼此均聲稱在特定海域有專屬的捕魚權或是非生物資源的探勘開發權,這導致彼此之間出現執法行動的衝突。

二、由於周邊國家沿海人民對於漁業資源的高度依賴,而且在實務上這些漁民的捕魚型態屬於家計型漁業,在管理上極為複雜。特別是使用非法漁法(例如電魚、毒魚或炸魚等)、捕撈尺寸過小的魚、或是以應當受到保護的魚種為目標等,造成了南海漁業資源過度捕撈甚至枯竭。這產生重大的生態和經濟後果,因為直接威脅到魚類資源的永續,並影響到依賴漁業的漁民社區之生計。

三、缺乏監督和執法: 南海幅員遼闊,若沿海國彼此對抗或是監測和執法能力有限,使得有效監測和打擊IUU非法捕魚面臨挑戰,更甚者使得非法漁船的運作減少了被發現和被逮捕的風險。這也牽涉到相關國家之間對於前述主權或主權權利的僵化主張,導致缺乏有效的協調或合作不力,也使得建立區域內養護漁業資源措施或是建立共同執法合作機制遲遲無法完成。 (相關報導: 王冠雄觀點:日本排放核污水政策之再檢視 更多文章

相關國家實踐與衝突

以上種種原因彼此影響和衝擊,使得沿海國的漁業政策不僅不易執行,也會受到他國的批評和挑戰。以印尼打擊IUU非法捕魚的努力而言,印尼採取扣押和炸沉進行非法捕魚的外國漁船,這些漁船多係來自中國大陸、越南和馬來西亞。這種炸沉漁船外籍非法捕魚漁船的作法始自印尼前海洋暨漁業部長蘇西(Susi Pudjiastuti),以嚴厲取締在印尼海域非法捕魚活動。根據印尼新聞網站報導,蘇西在其任內(2015年至2019年),有558艘外籍漁船被炸沉海底。後來的繼任部長則放棄炸沉的方式,改採將船體鑿洞並使之沉入海中的作法,這些行動在遏止外國漁民非法進入印尼海域捕魚有明顯成效,也表明印尼解決IUU非法捕魚和保護其海洋資源之決心。不過,無論是何種作法,都會直接引發相關國家的反彈和衝擊到印尼與這些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畢竟印尼以此激烈方式處理這些外國船舶的合法性,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雖然這些船舶從事非法捕魚行為。

20230629-漁船(示意圖,取自Pixabay)
根據印尼新聞網站報導,印尼前海洋暨漁業部長蘇西任內,即2015年至2019年,共計558艘外籍漁船被炸沉海底,而繼任部長則放棄炸沉的方式,改為將船體鑿洞。(示意圖,取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