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會想,等你變成億萬富翁了,就會覺得自己是有錢人了。那可未必!舉例而言,前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執行長、現在是億萬富翁的勞伊.布蘭克芬(Lloyd Blankfein)在2020年2月接受訪談時說,儘管擁有龐大財富,他並不富有:
布蘭克芬堅稱,他只是「寬裕」,算不上有錢。「我甚至不能說我有錢,」他說:「我不覺得自己有錢,我也不表現得有錢。」
他說他在邁阿密及紐約都有一棟公寓大樓,但他堅決遠離大多數的奢侈品,他開玩笑:「要是我買了一輛法拉利(Ferrari),我會擔心它被刮蹭。」
有人可能對這些話感到驚訝,但我知道布蘭克芬為何這麼想。
當你經常和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及大衛.葛芬(David Geffen)之類的人往來,看著瑞.達利歐(Ray Dalio)及肯尼斯.葛里芬(Kenneth Griffin)之類的同儕時,只有十億美元的淨資產看起來並不多。
但是,完全客觀地來看,布蘭克芬躋身全美財富最高的前0.01%家計單位之列,是1%中的1%。根據經濟學家伊曼紐爾.賽斯(Emmanuel Saez)和加柏列.祖克曼(Gabriel Zucman)的研究分析,2012年時,美國財富最高的前0.01%家計單位(大約16,000個家庭),淨財富至少1.11億美元。就算用2012年以來的資產價格漲幅來做出調整,布蘭克芬仍然輕鬆地躋身全美最富有的前0.01%家計單位之列。
不是只有布蘭克芬有這種認知問題,所得水準上層的多數人都認為他們的富有程度不若實際上的他們。舉例而言,一群學者發表於《經濟學與統計學評論》(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所得水準居於中階以上的家計單位大都不知道他們的生活水準有多好。如<圖表20-1>所示,所得水準在第50個百分位以上的家計單位往往低估了他們相對於其他人的富裕。
從<圖表20-1>可以看出,就連那些實際所得水準落在第90個百分位及以上的家計單位,也以為他們的所得水準位居第60至第80百分位區間。

註:這張圖表顯示第一回合受調查對象的認知相對所得水準和實際相對所得水準之間的關係。我們建立一百個相同大小樣本的實際相對所得水準,在此圖表中列出每一個樣本的認知相對所得水準平均值。圖表中的45度斜線代表無偏見(亦即認知的相對所得水準與實際相對所得水準相同)。本研究的受調查對象總數為1,242個家計單位。
乍看之下,這結果可能令人驚訝,但若你把財富認知看成一種人脈問題,就會更明白這個中原因。史丹佛大學教授馬修.傑克森(Matthew Jackson)在其著作《人際網絡解密》(The Human Network)中討論何以多數人覺得他們的人氣比不上他們的朋友時,對這個概念有精闢的解釋: (相關報導: 真正的有錢人其實不愛開賓士、BMW!富豪最愛的10大品牌出爐,第一名是這款低調神車 | 更多文章 )
你是否曾經覺得別人擁有的朋友比你多?若是,其實,不是只有你有這種感覺。平均而言,我們的朋友擁有的朋友數量比人群中的某人擁有的朋友數量多,這是所謂的「朋友悖論」(friendship paradox)……「朋友悖論」很好懂,最有人氣的人出現於許多人的朋友名單上,朋友很少的人出現於較少人的朋友名單上。有許多朋友的人超頻繁出現於別人的朋友名單上,但這類人在人口中佔的比例沒那麼多;而朋友較少的人較少出現於別人的朋友名單上,但這類人在人口中佔的比例沒那麼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