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電視台新聞節目不斷重播某個手遊廣告,不曉得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新聞之所以把大人們認為「影響兒少身心健康」的手遊廣告播了再播,不只是為了吸引觀眾眼球,也是因為確實有很多認真的大人們在這件事情上針鋒相對,有人要保護兒少免受不當資訊之害,有人要捍衛言論自由,大人們都聲稱自己正在討論與你們切身相關的事情,但奇怪的是,他們幾乎都不徵詢你們的意見。
15歲的你們大約是國中3年級的學生,正處在沉重的課業壓力下,在大人要求你們參加的活動,或者維持生計的打工之餘,爭取一絲喘息的休閒生活空間,和朋友們討論著如何將有限的時間餘裕留給自己運用。或許你們平常並沒有機會或餘裕來關心,甚或也沒被邀請、不被鼓勵一起來了解,關於「手遊廣告」大人們到底在吵什麼?但我想花十分鐘告訴你們:
- 你們有權利參與討論與決定這件事情,因為《兒童權利公約》保障你們參與決定攸關自身事務的權利,還有意見與表達方式應受尊重的權利。
- 大人們在討論這件事情時,心靈受困於4組對立觀念構成的枷鎖,從而被限制了想像力。我身為大人中的一員,將為你們介紹我所觀察到的4組心靈枷鎖。
4組對立觀念,成為困住大人心靈的枷鎖
第一組對立觀念:自由放任市場 vs 政府積極管制
有人認為,為了保護兒少免受不當資訊所害,政府有責任事先審查電視節目與廣告內容,不能任由遊戲公司為了營利而在媒體傳播不當內容。另一方面有人認為,為了保障言論自由,電視節目與廣告內容應該任由市場機制決定,政府只能依法對不當內容事後究責,不能事先審查;這些人也認為預防兒少受害的責任在於家長而非政府。
前者主張政府積極管制言論,後者主張自由放任的言論市場,雖然他們的觀點看似水火不容、針鋒相對,但他們其實共享一些相同的信念:他們都預設了社會中每個人、機構、公司或團體發表言論的能力與聲量一樣大。因此,主張政府積極管制言論的人忽略了,政府可能會對不同人們的言論進行不同程度的箝制,並給掌控政府的人們言論特權。主張自由放任言論市場的人忽略了,在這個社會中比較有錢或權勢的人早已占據了主要的媒體空間,而且,也不是每個家長都有同樣的時間、經濟與教育程度與自己的孩子討論媒體上的資訊內容,很多家長不得不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才能下班回家與孩子相聚。
第二組對立觀念:有權責保護兒少的家長 vs 不負責任的家長
大多數人都認同,家長應該教給孩子大人認為的正確觀念,有人就說陪著孩子判讀電視內容是每位家長的責任,若孩子看到不當內容,責任在家長而非政府或業者。但也有人反駁說,根本無法預測電視會在什麼時候播出什麼不當廣告,家長難以無時無刻陪著看電視,要怎麼滴水不漏地保護孩子?
當責任完全歸諸家長身上時,就把大人分成了有權責的家長與不負責任的家長這兩種類型,這就引發大人們的兩種衝動:一是譴責政府沒有積極管制媒體內容,二是攻擊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家長不負責任。
然而,這兩種衝動都忽略了媒體自律機制的重要性、效果與限制。目前衛星電視、無線電視、各大報紙,都有行之有年的自律機制,他們擁有媒體和專業,又仰賴投資者與廣告主的經費來經營,理當善盡自身專業,逐步建立與遵循媒體自律的原則。 (相關報導: 台灣媒觀》解決有線電視沉痾,NCC應擔起更多責任 | 更多文章 )
但如果你們不知道有自律機制的存在,這不是你們的問題,而是針鋒相對的大人們沒有邀請你們參與媒體自律的過程。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的兒少表意權與傳播權精神,大人們應該搭建起讓兒少也能參與討論和決定的媒體自律機制,並積極地尊重兒少意見,不能以課業忙碌、時間難約等等理由就將你們排除在外。畢竟,這是與你們切身相關的事情,關係到你們能或不能看到哪些媒體內容,也關係到你們能否獲取所需要的文化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