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西藏與中共簽署《十七條協議》,解放軍隨即進駐西藏,並於1959年3月爆發衝突,達賴喇嘛與大批藏人流亡海外,至今已超過一甲子。2度派駐台灣的西藏代表、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達瓦才仁直言:「雖然有些台灣人認為,不要與西藏接觸,以免激怒中共,但至少可從西藏經驗中汲取教訓,避免台灣淪為第2個西藏。」
「了解這些事情(西藏抗暴)對台灣人有好處,可以認知到後果」,達瓦才仁(Dawa Tsering)接受《風傳媒》專訪時強調,「台灣與西藏的共同點,就是都面臨中共的威脅和壓迫......西藏與中共簽署協議,成了中國的一部分,起初是『一國兩制』,最後西藏文化卻慘遭消滅,因此藏人流亡在外堅持尋求自由,這可做為(台灣的)前車之鑑」。

中共威脅利誘 迫使各國忽視西藏
問及國際近來對西藏的關注度似乎不如以往,達瓦才仁表示,早在2008年發生西藏「314事件」之前,西藏議題在國際獲得的關注就開始減少,「中共的策略小有斬獲」,因為中共宣布西藏和台灣是「國家核心利益」,不容任何討論空間,也限制外籍人士進入西藏,加上中國經濟崛起,中共在全球下功夫,各國想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就必須照著中共的遊戲規則走。
達瓦才仁指出,中共對各國威脅利誘,在海外培植親中的「貓熊派」,搭上中共的「大外宣」,裡應外合之下,外國批評中共的聲音都會被視為挑釁,而與中共接觸成為唯一方法,但中共把簽證武器化及恩威並施,媒體與學者為了取得入境許可,也避免觸怒中共,「過去10年的趨勢,把順從討好中共當成促使中國融入國際的藉口......媒體以無法入藏查核為由,拒絕報導自焚事件」。
「都有堂而皇之的理由」,達瓦才仁稱,「雖然西藏本身也面臨挑戰,但中共工作到位,才是導致國際對西藏關注度不如以往的主因」。他提到,海外藏人主要是跟著中國境內藏人的主張,「以境內藏人的訴求為主,並在海外發揚......海外藏人作為境內藏人的代言人,也是西藏法統的存在,這些都是海外藏人的重要職責」,不過海外和境內的藏人,各有挑戰要克服。

達瓦才仁強調,海外與境內藏人的願景一致,都支持達賴喇嘛的「中間道路」,只是海外藏人陸續移民歐美,擔心以印度達蘭薩拉(Dharamshala)的流亡藏人社會因人口減少而變成空殼,至於境內的問題則是寺院人去樓空,喇嘛愈來愈少,因為中共禁止學藏語、出家當喇嘛,而和平非暴力的反抗模式,就是強化藏人民族認同,並把藏傳佛教推行至世界各地。

透過民主凝聚聲量 維繫民族存在最重要
達瓦才仁說,海外藏人不到20萬,因此推動民主化是重點,透過民主選舉方式凝聚藏人力量,不僅充分展現藏人意見,也加強對中國的宣傳,「1998年中國境內毫無支持藏人的聲音,但2008年後支持聲量漸增,現在也有質疑、指責中共鎮壓(藏人)的聲音......讓人去質疑中共的作為,既然要反對歐美、日本的入侵,為何要認可中國對西藏的侵占」。 (相關報導: 歷史上的今天》3月10日──中國解放軍大舉入侵,西藏人民群起抗暴 | 更多文章 )
「隨著中國人自己去反思,中共也被迫慢慢吐露真相」,達瓦才仁說,透過出版中文書籍,讓更多華人思考這些議題,並稱中共懼怕漢人信仰藏傳佛教後,轉為支持藏人,因此極力打壓,對外宣傳藏傳佛教的錯誤說法,「藏人能做的很有限,很多事情要做但都是挑戰」,並坦言要與中國人直接對話,是個艱鉅龐大的工作,「不過西藏整體不要被(中共)同化,民族存在最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