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台灣莫成兩強爭霸祭品

。一旦中美基於更大目標、達成戰略性合作與和解,台灣問題對中國大陸而言,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小菜一碟。(資料照,美聯社)

終於,在美東時間3月16日,《台灣旅行法》(簡稱《台旅法》)得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簽署通過。台灣官方、學者及各大智庫,對此多數認為此法案通過為「自從《台灣關係法》之後,台美關係間最大的突破」。紛紛以此為台美關係熱絡、活躍的契機,是台灣重大的「外交突破」。事實上,若我們觀照台美中關係近20年來的演變,以及《台旅法》立法前後的因果,或許就能知道,事情遠非台灣內部單方面所想的那般單純。

台美中關係 20年回顧

我們回顧近20年台美中關係,美國台僑團體從1990年代中期之後就不斷遊說、推動的《台灣安全加強法》(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 TSEA),在2000年被當時的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否決,官方理由是「此法案如果通過,不僅不會增強台灣安全,還可能將威脅美國、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微妙平衡,甚至可能造成亞太地區動蕩不安」。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出席妻子希拉蕊的敗選演說(AP)
美國台僑團體從1990年代中期之後就不斷遊說、推動的《台灣安全加強法》,在2000年被當時的總統柯林頓否決。(資料照,美聯社)

而在2000年,即使美國否決《台灣安全加強法》,當時華府菁英階層對「圍堵中國」的氣氛猶有餘溫。其一是「1996年台海危機」陰影剛去不遠:其二是當時中國大陸解放軍還未成為「藍海」軍事強權,解放軍的海空軍實力仍老舊落後。

即便如此,昔日2001年4月1日發生「南海撞機事件」,華府的「主戰」聲浪雖強,但剛執政的小布希(George Bush)政府,還是選擇與中國大陸談判,謹慎地將此事政治負面效應減到最低。也就是說,即使當時解放軍並未擁有「藍海」軍事能力,但美國的顧慮已是千絲萬縷,圍堵中國是一回事,但實際進入衝突則是另一回事。

南海撞機事件後不久,美國便因為「9·11」事件進入了21世紀初的「反恐戰爭」時代。因為「9·11」,美國戰爭機器短時間內轉變成「反恐」效能,美軍的戰略也從模糊的「圍堵中國」,技術性地轉彎到反恐戰場。為了能在中亞、中東地區反恐,美國不得不走回冷戰末期雷根(Ronald Reagan)時代的拉攏中國老路。由於反恐戰場的轉換,美國需要中國大陸在中亞、中東甚至非洲地區與美國合作。

反恐10年後的2010年,中亞、中東的反恐戰場戰火不歇,且牽涉各國政治槓桿角力的因素日益複雜,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在不斷擴大反恐戰場的難局中,驚覺美國在東亞的政治真空狀態已瀕臨界點,故提出「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大戰略,所謂「亞洲再平衡」(rebalancing)政策目的,即是為壓抑在亞洲迅速崛起的中國大陸,故歐巴馬政府將亞洲地區成為美軍力量最強前沿。

但歐巴馬用將近7年時間,重返亞洲戰略成效有限,除東北亞局勢漸惡化、南中國海衝突不斷外,最重要的則是中國大陸「已經崛起」的事實。不僅在經貿、科技、國力上崛起,軍力的迅速崛起,更使中共解放軍茁壯為一支不折不扣的「藍海」部隊,這些是2000年時無法想像的局面。 (相關報導: 《台灣旅行法》過關》陸媒:美國國會衝動、好鬥達到沸點,中國要把台灣打成一桌亂牌 更多文章

「重返亞洲」以失敗告終,而川普鑒於「軍事過硬」無法在東亞局勢中佔到便宜,故在其「美國優先」的意識形態指導之下,改用以「貿易戰」取代軍事部署,這場中美貿易戰即將開打,20 年前認為「美國必須圍堵中國」的華府菁英階層中,已經開始擔心「中美貿易戰一起,美國不可避免要使用台灣牌,這對台灣本身將是危險之舉」。而《台灣旅行法》就是在這樣的美中關係格局下走上台前,推出這一法案的根本目的,是美國為了因應中國大陸崛起,試圖用台灣牌來遏制中國,並作為在經貿上勒索中國大陸的工具,並不是美國菩薩心腸,想要維護台灣的國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