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技公司「劍橋分析」竊取臉書5000萬用戶個資,甚至用來幫助美國總統川普勝選,讓臉書陷入成立以來最大風暴。臉書董事長祖克柏緊急滅火,他不僅於25日登報道歉,27日並接受美國聯邦眾議院邀請,將親上火線,於4月前往聽證會作證。
CNN報導,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創辦人、董事長兼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27日已接受美國聯邦眾議院能源與商務委員會(House Energy and Commerce Committee)邀請,4月將前往眾議院聽證會作證,釐清臉書在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風暴中扮演的角色。委員會發言人赫南德茲(Elena Hernandez)表示:「委員會將繼續與臉書連絡,確定祖克柏先生出席聽證會的時間。」
祖克柏拒絕英國國會邀請
目前不僅有美國國會邀請祖克柏出席聽證會,英國國會也3度力邀祖克柏親自說明,討論假新聞、臉書個資外洩問題。然而祖克柏卻3度拒絕,僅願意派產品長柯克斯(Chris Cox)或是科技長施羅普佛(Mike Schroepfer)前往英國國會說明。邀請祖克柏到英國國會說明的「數位、文化、媒體與運動委員會」(Digital,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Committee)主席柯林斯(Damian Collins)批評:「令人驚訝的是,祖克柏竟然尚未準備好接受國會議員的質詢,尤其是這些問題、調查進度對他的用戶事關重大,也是用戶關心的議題。」
Zuckerberg's refusal to testify before UK MPs 'absolutely astonishing' https://t.co/QVQCjKZPQ8
— Diane Marie (@DianeMariePosts) 2018年3月28日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過去一周以來,臉書密切與美國國會的各家委員會連絡,談論出席聽證會的事宜。熟知臉書內情的2名員工透露,祖克柏原本拒絕參加美國國會舉辦的聽證會,並考慮能否派遣臉書高層前往聽證會作證。然而臉書面臨的社會壓力愈來愈大,祖克柏終被說服,並理解到親自出席聽證會的必要性。

祖克柏21日曾對CNN表示,他很樂意在國會作證,也說:「這是正確的事」。《紐時》分析,矽谷科技巨擘的企業家出席美國國會的聽證會雖不常見,但也不是第一次。2013年,蘋果電腦執行長庫克(Tim Cook)就曾為蘋果的稅務問題,出席參議院聽證會。2011年,時任Google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也曾出席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說明公司的搜尋引擎執行情況。而1998年,時任微軟(Microsoft)執行長蓋茲(Bill Gates),也曾在美國國會為微軟不是壟斷企業辯護。
網路出現「刪臉書」運動,馬斯克公開槓上臉書
臉書5000萬用戶資料外洩的劍橋分析風暴17日經英、美媒體曝光後,震撼全球。由美國共和黨金主資助的劍橋分析,被控從臉書竊取5000萬用戶資料,並藉此資料精準投放川普(Donald Trump)陣營的廣告,使得川普勝選。

臉書早在2014年就知道劍橋分析違法竊取臉書用戶資料,卻沒有積極作為,僅修改臉書隱私規定,也沒有禁止劍橋分析繼續使用臉書資料,讓劍橋分析有機可乘,利用竊取的5000萬臉書用戶資料,干預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臉書的處理態度引發用戶不滿,網路上出現「刪掉臉書」(#deletefacebook)運動,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更直接刪除旗下公司的臉書粉絲專頁,公開與臉書槓上。
臉書股價重挫17.7%
劍橋分析醜聞曝光之後,祖克柏連忙滅火,先是於21日在臉書上發文,說明臉書因應危機的處理方式,承認臉書犯錯,並稱:「我們有責任保護用戶的個資,如果我們做不到,就沒資格為各位服務。」然而祖克柏整篇文章未向臉書用戶道歉,引發不尊重用戶的爭議。 (相關報導: 社群媒體的暗黑政治學》建立資料模型、買廣告帶風向……「劍橋分析」數位化選戰將川普送入白宮 | 更多文章 )
祖克柏為了止血,25日於英國、美國多家報紙刊登道歉聲明,承諾不會再發生個資外洩的事件,然而祖克柏仍無法挽回臉書重挫的股價。個資外洩風暴發生後的7個交易日,臉書股價已重挫17.7%,光是27日就跌了4.9%,收盤價來到152.22美元(約新台幣4463元)。
Facebook’s CEO apologized for the Cambridge Analytica scandal with ads in multiple US and British newspapers Sunday, saying the social media platform doesn’t deserve to hold personal information if it can’t protect it. https://t.co/CTCsbag2wv pic.twitter.com/Tj5qYwdVic
— The Boston Globe (@BostonGlobe) 2018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