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台灣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立法院也同步成立推動小組。民進黨立委邱志偉號召跨黨派立委組成「立法院推動台灣加入CPTPP策進會」。日前CPTPP策進會成員聯名致函加拿大參眾議院議長,希望加國能對於台灣入會案給予更明確支持。
目前台灣各界較關注「印太經濟架構」(IPEF)及「21世紀台美貿易倡議」,因而對於CPTPP的關注度減低──包括主導CPTPP的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在內。不過包含關稅協定的CPTPP對台灣無比重要,因此邱志偉呼籲應該更加聚焦在「爭取個別成員國對台灣的支持」。
CPTPP策進會成立以來已致函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與祕魯國會議長阿爾芭(Maricarmen Alva)。本次致函加拿大參眾議院議長後,如果CPTPP策進會進一步出訪加國, 對於表面平靜、但暗潮蓄勁的台加關係而言,將具有開啟新頁的重要意義。
台加兩國近年政治往來平淡
台灣近年來均無部長級官員或立委出訪加國,加拿大政府最近一次造訪台灣的內閣閣員是1998年9月的工業部長曼利(John Manley)。
台灣人在媒體上看到加國國會議員幾度提案支持台灣,無論是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反對中國武力威脅或祝賀台灣國慶等活動,大多來自「加台國會議員友好協會」(The Canada-Taiwan Parliamentary Friendship Group),目前主席為自由黨議員史葛洛(Judy Sgro)。協會於1992年創立,是加拿大國會支持台灣最主要的力量。台灣外交部成立跨國議會平台「福爾摩沙俱樂部」中,加拿大國會議員便來自加台國會議員友好協會。
加台國會友協會長史葛若(Judy Sgro)(取自judysgro.libparl.ca)
不過「友好協會」的外交模式也有其弱點。首先是友好協會的位階較低。加拿大國會有55個友好協會,雖然是加拿大國會組織的一環,但其實專指那些未受到加國國會行政或財務支持的小組,活動也毋需向國會登記。其次,雖然加台國會議員友好協會聲勢不小,但是人數卻不如前。早期成員超過百人,如今僅有89名來自參眾兩院的跨黨派議員參與。
台灣立院原有一個對等的「中華民國與加拿大國會議員友好協會」,是由立法院成立的各國國會聯誼會中的一個,由藍營立委擔任主力。前幾年立委改選後,該協會也停止活動,直到近日陳亭妃與羅致政等立委成立「台加國會聯誼會」之前,多年來台灣立院缺乏與加拿大國會的正式交流機制。
(相關報導:
沈榮欽專欄:台加關係開新局,加拿大會是下一個立陶宛?
|
更多文章
)
雖然加國國會議員仍持續訪台,但台灣近年來均無部長級官員或立委出訪加國,加拿大政府最近一次造訪台灣的內閣閣員是1998年9月的工業部長曼利(John Manley)。目前台加之間的正式聯繫管道僅有每年輪流在台北與渥太華舉行一次的「台加經貿對話會議」與「台加農業合作會議」,雖然部長級官員能夠透過視訊會議交談,但是仍難以取代兩國官員面對面正式交流中斷的事實。
加拿大擔心在印太被邊緣化
加國政府近年來對中國友善的態度,無論是AUKUS、Quad或是IPEF均忽略加拿大,讓加拿大擔心在印太有被邊緣化的危機。
如果CPTPP促進會出訪加國,代表中斷多年後,兩國國會重新建立交流管道,若能進一步與加國貿易部長伍鳳儀(Mary Ng)會面促談台灣加入CPTPP事宜,或甚至因此促進雙方部長級官員互訪,將是台加關係一大進展。
孟晚舟事件讓加拿大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去不復返。圖為孟晚舟在加拿大溫哥華出庭(AP)
自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以來,加中友好關係便因為中國以人質外交報復孟晚舟遭到逮補而一去不復返。自此加國民調逆轉,從喜愛中國到厭惡中國。隨著中國對加拿大採取經濟制裁,兩國關係急轉直下,2020 年加國亞太基金會 (APF) 的調查顯示,高達83%的加拿大人認為加拿大應該在法治、人權等價值與中國抗衡。即使素來對中國友善的自由黨政府也不敢公然違逆這股民意,在解決人質外交後,近日宣佈禁止華為與中興參與加拿大5G網路設備。
過去兩年加拿大雖然派遣軍艦航經台灣海峽與參與軍事演習,但是加國政府近年來對中國友善的態度,無論是澳英美聯盟(AUKUS)、四方會談(Quad)或是印太經濟架構(IPEF)均忽略加拿大,讓加拿大擔心在印太有被邊緣化的危機。
印太區域從北美延伸到印度西海岸,是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CEP) 和「日歐經濟夥伴關係協定」(Japan-EU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所在地,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一旦朝鮮半島、台海、東海或是南海發生危機,可能會迫使加拿大陷入衝突,一旦海上交通通道(SLOC)遭破壞,加拿大利益將受嚴重衝擊。
企圖建構加國自己的印太戰略
加拿大啟動與台灣的「投資促進及保障協議」探索性討論,貿易部長伍鳳儀 稱此舉為「促進加拿大在印太地區貿易多樣化」,正是承認台灣為加國印太戰略的重要一環。
因此從戰略與經貿利益而言,加拿大都需要建構自己的印太戰略。加國政府原先習慣分別使用「亞太」與「印度洋」兩個名詞,但是隨著國際局勢的改變,打造加拿大印太戰略的呼聲也日漸升高,加拿大與台灣的關係正是印太戰略下的一環。
在這種局勢下,加拿大與台灣的關係升溫,除了加國政府在世界衛生大會(WHA)發聲贊成台灣參與,以及每3年一度於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支持台灣入會之外,國會更是跨黨派支持台灣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及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等國際多邊組織。
加拿大啟動與台灣「投資促進及保障協議」探索性討論,貿易部長伍鳳儀表示此舉為「促進加拿大在印太地區貿易多樣化」。( 取自Mary Ng )(Mary Ng FB)
此外,加拿大第一民族稅務委員會(First Nations Tax Commission)與台灣南島民族論壇3月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台加兩國加入原住民族經濟合作貿易協議(IPETCA)之外,最重要的是啟動與台灣的「投資促進及保障協議」( FIPA)探索性討論,加拿大貿易部長伍鳳儀表示此舉為「促進加拿大在印太地區貿易多樣化」,正是承認台灣為加國印太戰略的重要一環,目的在避免過度依賴中國。
(相關報導:
沈榮欽專欄:台加關係開新局,加拿大會是下一個立陶宛?
|
更多文章
)
於是在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 )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舊金山會面,強調「雙方承諾將在印太區域安全與健全治理,以及各自與中國關係上合作」後,加拿大外交部長趙美蘭(Mélanie Joly)正式公布「印太戰略顧問小組」名單,包括3位共同主席、11位成員,以及3位共同主席的顧問。其中3位共同主席分別是:多倫多大學Munk國際事務與公共政策學院創始院長的史坦(Janice Stein)、印裔的加拿大森林信託公司COO的穆罕默德(Farah Mohamed),以及擔任過外交、貿易等多個部長的佩蒂格鲁(Pierre Pettigrew)。其中自由黨籍的佩蒂格鲁在擔任外交部長時,曾因為中國通過《反分裂法》而出面反對海峽任何一方以武力改變現狀。
主動出擊強化台加關係的好時機
台灣政府此刻與其將過多的注意放在未受邀加入IPEF,不如將更多心力放在台灣努力已久,對台灣更加重要的CPTPP。
在11名成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加拿大前駐華大使鮑達民(Dominic Barton),他曾執掌世界知名的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長達9年,擔任駐華大使期間是加拿大最著名的親中人士之一,目前擔任澳洲Rio Tinto礦產公司董事長,該公司有一半業務在中國,鮑達民也長期定居中國。在擔任駐華大使期間(2019-2021),他避免對北京提出任何批評,並竭力為北京辯護:甚至在中國經濟下滑時,依舊建議加國企業投資中國。
加拿大公布「印太戰略顧問小組」名單,11位成員中前駐華大使鮑達民(Dominic Barton)立場親中。(取自WEF網頁)
相較之下,另兩名前駐華大使趙樸(Guy Saint-Jacques)和馬大維(David Mulroney)則表示,恐怕因為批評政府過度友善中國而未獲邀請。外交部長趙美蘭為了避免外界過度將焦點放在鮑達民身上,強調該小組提出的建議只是給政府參考,並無強制力。
據政府資深官員表示,外交部其實已經擬妥印太戰略草案,據稱加拿大將大幅增加投資、參與印太地區的區域安全、經濟成長與氣候變遷等議題,不僅與美日同一陣線之外,也將結合同樣是中等強權的如澳洲等國共同合作。外交部長趙美蘭希望在當地增加上千名外交官,國防部長阿南德(Anita Anand)則希望增強加拿大在印太地區的海軍與空軍,並強化網路安全。加拿大的印太戰略預計今年秋天由總理杜魯多在APEC峰會上正式宣布。
這正是台灣此時應強化與加國關係的原因,不僅加拿大手握能否讓台灣加入CPTPP的投票權,更重要的是,在加拿大轉變全球戰略強化印太地區,而台灣身為加國印太戰略一環的情形下,主動出擊強化台加關係,要強化台灣話語權此正其時也。台灣政府此刻與其將過多的注意放在未受邀加入IPEF,不如將更多心力放在台灣努力已久,對台灣更加重要的CPTPP。
(作者為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副教授,法國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