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新聞》敦南誠品改為24小時營業的那一年 1999年邁向光輝的誠品

誠品書店已故創辦人吳清友,不能接受有人批評「誠品只注重裝潢」。(新新聞資料照)
為什麼我們要回顧這篇報導

繼全台首家24小時書店敦南誠品熄燈之後,開幕時龐大的規模讓人一新耳目、後來接棒敦南誠品24小時營業模式的信義誠品,近來也傳出因房東統一集團可能不予續租的情況下,可能被迫面臨在明年退出市場的窘境。加上近年誠品許多店面如台南文化中心店、台北東湖店關門,光是今年就有台中金典店、台北忠孝SOGO店歇業,日前還傳出位於台北車站K區的誠品生活站前店將提前解除租約熄燈,誠品近年經營明顯陷入困境。

然而1989年進入市場的誠品書店,改變了台灣的書市,可說是曾經風光一時。台灣當時的兩大連鎖書店分別是金石堂和新學友,誠品以高質感的裝潢和舉辦各種「人文風」的活動──包括各種書展、講座,以及特別為藝文人士設置的藝文空間,改變了台灣人看書和買書的方式。

本篇報導寫作於1999年3月,當時誠品剛好邁入了自己進入市場的10周年,除了在1997、1998兩年快速展店開疆拓土外,改變台北人夜生活方式的書店24小時營業,也在這一年正式在敦南誠品開辦。報導中同時採訪多位誠品工作的人員,由他們親自講述,他們是怎麼樣把台灣的書店變得不一樣。(新新聞編輯部)

星期二的午後,在敦化南路誠品書店前,走出一對年輕的情侶,女孩挽著男孩的手興奮地告訴男友,「3月12日誠品書店要改為24小時,天天不打烊了耶!」「以後我們半夜也可以來這裡逛街、買書,好棒!」說著在圓環前,高興地手舞足蹈起來,男孩則報以溫馨的微笑……

誠品的夢幻10年

這一幕,像極了日劇或廣告的場景,卻是在誠品10周年酒會當天大門口的真人演出。就像誠品為夢想中的美好生活提供了現實的舞台,「誠品」自己也走過了它的第一個夢幻10年。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從第一家「人文藝術型專業書店」,到現在全台22家書店,7家商場的連鎖書店,誠品不但打響了招牌,也建立起它的經濟規模,特別是1996年開始,以每年至少6家的速度大規模展店。不但使誠品成為金石堂、新學友以外最具有實力的連鎖書店,誠品所建立的品牌形象與製造議題的能力,更帶給兩大書店不小的威脅。

即使已經創下38億元營業額,平均每家店營收超過8000萬元,誠品負責人吳清友在10周年前夕仍然一再強調他創店以來的初衷──對人文、藝術的關懷。談到誠品,他最津津樂道的還是他自己當初原創的幾個活動「一生的讀書計畫」,開辦第5期的「誠品講堂」,以及為10周年推出的「人文經典隨身讀」系列。誠品10年,他認為沒有什麼驕傲,但他指出,1991年開闢藝文空間,當時的英文就是Eslite Vision「當時台灣沒有人談這樣的字眼,要到4、5年以後才有企業談到願景這樣的概念。」因此當面臨有人說,誠品只注重裝潢,吳清友便顯然不能接受,他誠懇而深切地說,「這是對書的尊重,對人的尊重……。」 (相關報導: 操勞新課綱2》連誰來點名都有問題 學校框架打破後更加速行政大逃亡 更多文章

20200531-等待排隊進入敦南誠品的人潮。(吳尚軒攝)
首創台灣書店24小時營業的敦南誠品。在畫下句點之時引來書客人潮。(資料照,吳尚軒攝)

經過二年多前大規模展店之後,誠品已從精緻小眾走向,轉型為多元大眾走向,天母店休閒生活風格,西門町店的青少年文化風格,台大店的社會人文風格,不但讓台灣更多的商業據點印上了「誠品」二字,就誠品本身而言,「連鎖而不複製」的策略,結合地方特色,也是誠品在通路上的特長,用吳清友的話語說,這是「讓誠品的向度更多元。」。而經過2年大筆投注資金展店的虧損陰影之後,誠品也在去年出現盈餘。吳清友說,「我們要把量的成長,轉化為對質的提升」,「現在我們更有能力負擔更多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