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安會1日上午公佈復興空GE222空難調查進度。根據飛安會解讀的黑盒子資料,飛機在駕駛員決定重飛前就已偏航;自飛機解除自動駕駛,至黑盒子中止記錄,飛機航向與依規定進場角度差了13度,而當時的高度也低於最低下降高度。
而根據飛安會公布的模擬航線及判讀資料,在航班失事前,駕駛曾2度呼叫重飛,還未向塔台回報便撞擊樹林,研判當時衝擊力不只造成機身刮傷,機皮輪、左下邊大型機械也掉落偏離跑道,並且恐因其中一具發動機吸入大量樹枝、樹葉等異物,造成轉速受到影響,是否因此導致墜毀有待進一步釐清。
飛安會1日舉行事故調查報告記者會,飛安會執行長王興中說明,從飛航資料及殘骸分布顯示,復興GE222班機在23日晚上6時45分,向馬公塔台申請在20跑道,以助導航VOR進場,塔台在晚上7時3分38秒允許飛機落地。
然而從飛航軌跡顯示,飛機於當時19時5分54秒解除自動駕駛時,開始逐漸偏航,直到黑盒子中止記錄,GE222已向左偏航至188度,與馬公機場20跑道進場航向規定的201度,相差了13度之多。
在飛行高度方面,王興中表示,19時05分25分復興航班高度在350呎,還在自動駕駛狀態;19時5分44秒解除自動駕駛時,高度為233呎;其後第1次呼叫重飛時,高度在70~80呎左右,第2次呼叫重飛時的高度則是50呎,都低於最低下降高度330呎。
以現場調查及殘骸檢視發現,王興中指出,依原廠製造商至現場調查分析,飛機右側組輪處於升放階段,但無法確認是否有受到消防搶救過程變更;機身左前半部受到明顯受損,殘骸機皮輪、左下邊大型機械等也掉落於樹叢中。
王興中表示,雖然在發動機碎片中並未發現嚴重損傷,但記錄器資料顯示,在班機撞擊樹林時間點後,左方轉速明顯下降,恐因發動機吸入大量樹枝與樹葉,發動機輸出馬力受到限制,無法提供足夠動力。
而在調查小組模擬航線後發現,第1個撞擊點防風林有明顯的破壞痕跡,並發現很多機皮輪碎片,研判當時衝擊力不僅限於機身刮傷,機皮輪、左下邊大型機械也掉落偏離跑道;而第2個撞擊點民宅上方也發現螺旋槳撞擊民宅的痕跡,顯示飛機撞到民宅時,螺旋槳仍在轉動。
王興中表示,相關殘骸及破壞痕跡與模擬航線相吻合,但是否因為發動機吸入大量異物造成轉速受到影響,將進一步釐清;至於在發動機撞擊樹叢後造成飛航速度下降至多少,仍要再評估是否無法提供班機足夠動力重飛。且由於當時壓力高度為-50,依正常飛行狀態是不可能出現的狀況,究竟是人為因素?機械問題?還是天候狀況不佳?飛安會將再進一步依飛速推斷失事詳細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