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代表性日差的G7,小心被金磚國集團超車

5月21日,前往日本廣島出席G7峰會的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與各國領袖合影。(AP)

上周金磚國外長會議在南非舉行,為8月的金磚國峰會作準備;而上月七大工業國(G7)已在日本廣島舉行峰會,主要議題從俄烏戰爭、應對中國經濟脅迫到核不擴散等。

有人認為G7峰會可再次改變全球運行方向,但在「半球化」的今日,G7集團面臨2個問題:一個是代表性越來越差,一個是許多時候,那些議題美國就是始作俑者,如果沒有任何改變、改革,G7恐怕難逃被金磚國集團超車的命運,未來恐怕只有日益式微一途了。

老牌富國聯誼會,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治理功能被G20取代

在俄烏戰爭持續難了情況下,這次峰會還是把俄烏戰爭納入主要議題,除了表達支持烏克蘭、準備對俄羅斯施以更嚴厲制裁外,最引起外界矚目的是直接點名批評中國的「經濟脅迫」,公報表示各國「將打擊中國的惡意行為,並增強抵制經濟脅迫的能」;而選在廣島舉行峰會,也是希望各國推進去核化的行動。

G7應該算是最「老牌」的全球強權與富國「聯誼會」;說聯誼會是因為G7不算是正式的組織、機構,因此沒有常設的行政機構;但匯集全球規模最大、最先進經濟體,其財長會議、峰會等之決議,時常都成為全球財金指標、甚至是影響深遠的決策。但隨著新興經濟體實力增加,到2008年之後,納入更多其它國家的「G20」就有取代G7的全球經濟治理峰會的態勢。

近年則因地緣政治角力加劇,包括中美競爭、俄羅斯的侵略,因中俄同為G20成員國,讓西方國家又有重新重視不含中俄的G7的傾向。只是相較過去,G7實力與代表性都日益下降,如變成捨G20就G7,恐怕會越來越「不接地氣」終而成為「自拉自唱」的俱樂部。

代表性日差,占全球GDP比重從7成降到4成

在1976年G7成立時,七大工業國的GDP占全球超過6成,在那個有近半世界被關入鐵幕的冷戰時期,G7在資本主義體系的實力與代表性可能達7-8成以上,在80年代中期就曾增加到7成。但之後冷戰結束,更多國家加入資本主義體系且取得快速發展,21世紀後,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G7的比重持續下滑,2012年跌破5成,現在更降到4成初頭;如果用購買力評價計,G7在全球占比只剩下3成。

再以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看,G7更是越來越差,不但當不成火車頭,甚至可能是拖油瓶;以今年而言,亞太與非洲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就占4分之3,甚至印度與中國兩者占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4成,而美國和歐元區加起來只佔到十分之一。

如果以上市公司的投票權為例來看,早期G7「持股」有6、7成以上,當然說了算數,代表性十足。但現在持股降到4成,影響與代表性就都不再是「說了算數」了。至於用人口來看,G7占全球比重更低到1成,其決議、共識更無代表性。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對這次G7峰會的評論中就寫到:「美國的單極時刻和G7的經濟主導地位都已成爲歷史」。 (相關報導: G7廣島峰會:七大工業國如何抵禦「中國的經濟脅迫」? 更多文章

長期看衰,未來前10大經濟體G7占不到一半

而且,從趨勢來看,G7的代表性只會更衰減而不可能再增加,因為預估未來數十年,新興經濟體會越來越多超越先進國家,例如去年印度就已超越原宗主國英國,成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更長期的預測─如到2030年或2050年,全球前10大經濟體中,有6-7國為新興經濟體,除了已是前10大的中國、印度外,巴西、墨西哥、印尼甚至奈及利亞等都被視為潛力十足。去年G7全部都在全球前10大經濟體名單內,但未來可能只剩下美、日、德3國仍在前10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