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東,就能掌握世界史和現代世界:《馬上了解中東與伊斯蘭世界》選摘(2)

中東真的是非文明的社會嗎?了解中東,就能掌握世界史和現代世界。(圖為《世代革命:身處中東傳統與變革的前線》書影)

▼ 我們陌生的「大世界」

從非洲西端的摩洛哥到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這一片橫越東西的廣大乾燥地帶,是大部分穆斯林所居住的地區。

還有歐洲及亞洲的沿地中海區域,以及地中海南岸至印度洋、南海相連一帶的沿海區域,同樣都有許多穆斯林居住於此。

沿著過去連接歐亞大陸的「海洋絲路」、「絲綢之路」、「草原之路」,伊斯蘭世界一步步擴大勢力範圍,在前近代史之中,伊斯蘭史可說是占有相當程度的分量。

但是,對於居住在歐亞大陸的東部外圍的島國日本而言,長時間生活於中華世界的範疇之中,因此,以中華帝國為中心的狹小世界觀,就是過去日本所認知到的「全世界」史觀。

▼構築起世界史的舞台!

在十八世紀後半的工業革命興起、歐洲成為世界霸權之前,駱駝、馬匹、帆船等是過去人類的主要交通工具。

在四大文明誕生之後的歐亞歷史舞台上,除了中國、印度、歐洲之外的廣大區域,皆屬於伊斯蘭世界的範疇。

伊斯蘭國向全球挑釁,國際聯軍醞釀成形。(美聯社)
伊斯蘭國向全球挑釁,國際聯軍醞釀成形。(美聯社)

針對這樣的歷史事實,應該如何解釋其意義?

巨大的羅馬帝國,因穆斯林推動的「大征服運動」而解體消失,然而當年的伊斯蘭帝國,至今卻依然存在於伊斯蘭世界的中心。

被納入大中華地區秩序之中的日本,幾乎沒有任何與伊斯蘭文明的接點,因此十分難以描繪出伊斯蘭世界的面貌。

但是,版圖跨越三大洲的伊斯蘭帝國,隨著蒙古帝國向西方平行擴張,商業圈也隨之擴大,包括地中海、印度洋、南海的各海域,跨撒哈拉貿易商路、絲路、草原之路,以及波羅的海和裏海的「俄羅斯河川商路」。

跨越非洲與歐亞大陸的伊斯蘭商業圈,成為「世界史的舞台」。

▼歷史創造而出的廣域空間

歷史上的「伊斯蘭世界」,與我們今日地理界線上的歐洲、南亞、東亞等概念有顯著差異,而是一個復合性的「廣域世界」。具備歐亞規模、網絡型的巨大帝國,包括依附於帝國的各聯繫網絡影響力所及的範圍,就是歷史上所指稱的伊斯蘭世界。

所謂的「中東」在哪裡?

▼為何以「中東」來稱呼此地區?

「中東」這個名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普遍使用的國際政治地域概念。由西邊的摩洛哥開始,東到伊朗、阿富汗,包含土耳其在內,屬於一般廣義的中東範圍;在不同情況下,「中東」一詞有時並不包括利比亞以西及阿富汗地區,此即狹義的中東範圍。

《馬上了解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圖。(晨星出版提供)
《馬上了解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圖。(晨星出版提供)

十九世紀後半葉,英國以自身領土的地理位置為基準,以當時的殖民地印度的位置為輔,將亞洲國家依地區加以分類命名:將離歐洲最近的鄂圖曼帝國稱為「近東」,伊朗和阿富汗一帶稱為「中東」、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地區稱為「遠東」。

以前也將西亞至北非一帶合稱為「中近東」,由於這些稱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英軍的作戰用語,在戰爭結束之後,例如像「東南亞」這類的區域名稱,也逐漸普遍於全世界。

也就是說,所謂「中東」,是以歐洲中心觀點而發展出來的稱呼方式,依然保留了十九世紀歐洲在全世界擴張殖民地的意象。

但是,中東地區在五千年前就已經是世界的先驅,首先建設城市並且形成最古老的文明。 (相關報導: 《西方憑什麼》選摘(4):歷史(時代)總會自己找到出口 更多文章

放眼全世界,再也沒有其他地區可媲美中東,累積出如此豐盛多采的歷史文化資產,也正因如此,中東的歷史過程更顯得厚重及盤根錯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