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結束上任後第一趟亞洲行之際,中國外長王毅於5月25日到6月4日到南太平洋展開「跳島之旅」,訪問中國在太平洋上的7個邦交國與東帝汶。並於5月30日在斐濟主持第二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議。不過,王毅這次出訪並沒有達到他預期成果。
南太平洋島國過去是兩岸外交激戰區,近年來更升級成中國一帶一路與美國印太戰略的激烈交鋒地區。南太平洋14國是散落在夏威夷、印尼、關島、澳洲與紐西蘭之間的群島,除了巴布亞紐幾內亞面積較大,其他各國都面積不大、人口不多,而且經濟發展較落後,14個國家全部加起來的GDP只有台灣7600億美元的5% 左右。不過在2019年9月底之前,台灣17個邦交國有6個在南太平洋,但當年9月中國一口氣拔掉了索羅門群島和吉里巴斯兩個台灣邦交國。這個事件也讓美國警覺到中國在南太平洋的企圖心,進而跳出來挺台灣。
中國從1990年代以來就是「太平洋島國論壇」的固定對話國;21世紀以來更積極發展與南太平洋關係,2006年兩岸更直接在南太平洋交鋒。2005年10月當時中國副外長楊潔篪在太平洋島國論壇會後對話會上,倡議成立「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並於隔年4月在斐濟舉行第一屆,當時的中國總理溫家寶與會。而台灣總統陳水扁也在當年9月3日出訪南太平洋,並舉行第一屆「台灣-太平洋友邦高峰會」做為回應,這也是台灣與南太平洋邦交國首度舉行多邊會議。
兩岸南太撒錢拼外交惹惱澳洲
南太平對台灣最大意義就是邦交國數目,常被立委譏為花錢養「小朋友」。不過,2006年「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啟動後,對台灣外交成了真實的威脅。
冷戰結束後,南太平洋戰略地位並沒有被重視,美國基本上從這個區域撤退、甚至一些在島國連大使館也撒了;多年來美國對南太區域投資不多,一些島國上至今還使用著美國二戰後留下的機場等老舊基建。今年2月,布林肯(Antony Blinken)才成為36年來首位訪問斐濟的美國國務卿。因為地緣關係,南太平洋就一直被視為澳洲的後院,澳洲與紐西蘭是對這個區域援助最多的國家。正因為美國消極,讓中國有插旗的機會。
陳水扁2006年9月4日出訪帛琉。參加太平洋友邦峰會。(總統府提供)
對台灣而言,南太平洋離台灣很遠、沒有切身的戰略利益,對台灣最大意義就是邦交國的數目,在立法院也常被立法委員譏笑為花錢養「小朋友」。不過,2006年「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啟動後,對台灣外交成了真實威脅,所以阿扁親自出訪舉行多邊峰會。但是台灣與中國在南太平洋交手,卻惹惱了「地頭蛇」澳洲,批評兩岸在南太展開金錢外交、造成南太平洋國家治理惡化,領導階層只想透過遊走台海兩岸謀利、不思改革。當時澳洲還不大敢得罪中國,對台灣金錢外交的批評聲音還大於對中國的批判。
不過隨著中國在南太平洋的投資、移民增加,澳洲近年對中國的批判增強。澳洲和紐西蘭原本是南太諸國第一和第二大的捐助來源,但中國急起直追,已超越紐西蘭。更重要的是,中國「一帶一路」的「海上絲綢之路」版圖也擴張到南太平洋,原本從東海─南海─印度洋─地中海通往歐洲的路徑,2015年官方首度把南太納入。
中索秘約驚動印太沙皇親征處理危機
王毅於5月底南太平洋之行,最重要目的是企圖把中國和索羅門群島的雙邊議擴大成與南太各國的多邊協議。
除了經濟擴張,更重要的是地緣戰。南太平洋島國是第二島鏈的一部份、或居二、三島鏈間,尤其索羅門群島位置關鍵,一旦中國在此建軍事力量,就能威脅紐、澳,更挑戰美國在太平洋的地位。
也因此,今年4月索羅門群島與中國秘密簽訂《安全合作框架協議》引發美、澳緊張。協議內容未公布,但據媒體披露的內容包括:索國可以請求中國派遣軍警前來維安、「保護在索羅門群島上中方人員和中國主要項目的安全」;中國可以在索羅門的同意下,讓船隻在索羅門群島執行後勤補給、停靠和轉運等,這個協議讓澳洲、美國大驚。
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簽訂的《安全合作框架協議》引發美、澳緊張。圖為中國外長王毅與索羅門群島總理蘇嘉瓦瑞。(美聯社)
過去索羅門群島發生動亂是澳洲派武力維安,如今中國武力可以直接進駐澳洲後院。如果索羅門群島成為地緣戰略破口,就危及印太戰略布局。中索一簽約,美國立刻派出「印太沙皇」坎貝爾(Kurt Campbell)、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美軍印太司令部副司令史柯倫卡(Stephen Sklenka)、國際開發總署(USAID)亞洲地區官員等高官訪問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坎貝爾要求索國不能提供中國軍隊任何軍事設施。
王毅於5月底南太平洋之行,最重要目的是企圖把中國和索羅門群島的雙邊協議擴大成與南太各國的多邊協議。根據澳洲廣播公司(ABC)披露這分名為《中國—太平洋島國共同發展願景》協議草案內容,中國除了向南太各國提供援助、建立自由貿易區(FTA),同時幫各國培訓警官、參與當地網路安全、智慧海關、進行海洋測繪,並擴大獲取當地自然資源。雖然內容沒有像中索協議涉及中國派軍警進入,還是涉及培訓警官、網路、海關與海測等敏感議題。不過,中國這個計畫最後卻在「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議」上觸礁。
台灣藉「太平洋對話」參與印太戰略
台灣於2019年和索羅門群島斷交後,在美國參與協助下建立南太國家的「太平洋對話」論壇,台灣政府應該規畫如何把這個機制擴大並能達成具體成果。
洲外長黃英賢(Penny Wong)也於東京參加四方安全對話(Quad)後,趕在王毅到達前到斐濟展開說服工作。(美聯社)
觸礁一個關鍵是密克羅尼西亞總統帕努埃洛(David Panuelo),他致函21位太平洋地區領導人,建議拒絕這份中方事先擬定的聯合公報,他擔心這可能會引發新冷戰,也認為中方所提議的FTA「並不誠實」。而澳洲外長黃英賢(Penny Wong)也於東京參加四方安全對話(Quad)後,趕在王毅到達前到斐濟展開說服工作。她說:「我們不尋求製造不可持續的債務水準。」這顯然是在中國藉由貸款讓合作伙伴陷入債務危機。
正如新紐西蘭梅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安全研究高級講師鮑爾斯(Anna Powles)在《衛報》(The Guardian)指出,中國把經濟合作與安全掛鉤,這讓這些太平洋國家陷兩難。最後,各國沒共識簽署協議,中國只得自己發表一個單邊聲明《中國關於同太平洋島國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立場文件》。
(相關報導:
顏厥安觀點:披上法袍的是誰?
|
更多文章
)
雖然在美、澳聯手防堵下,中國這次入侵南太平洋大計未得逞,但美、中在南太平洋的地盤爭奪戰不會告終。台灣於2019年和索羅門群島斷交後,在美國參與協助下建立南太國家的「太平洋對話」論壇,台灣政府應該規畫如何把這個機制擴大並能達成具體成果,讓它成為台灣可以參與印太戰略的一條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