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顧爾德專欄:王毅鎩羽南太平洋,台灣有機會進擊

中國外長王毅到南太平洋展開「跳島之旅」,於5月30日在斐濟主持第二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議。不過,王毅訪並沒有達到他預期成果。(美聯社)

就在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結束上任後第一趟亞洲行之際,中國外長王毅於5月25日到6月4日到南太平洋展開「跳島之旅」,訪問中國在太平洋上的7個邦交國與東帝汶。並於5月30日在斐濟主持第二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議。不過,王毅這次出訪並沒有達到他預期成果。

南太平洋島國過去是兩岸外交激戰區,近年來更升級成中國一帶一路與美國印太戰略的激烈交鋒地區。南太平洋14國是散落在夏威夷、印尼、關島、澳洲與紐西蘭之間的群島,除了巴布亞紐幾內亞面積較大,其他各國都面積不大、人口不多,而且經濟發展較落後,14個國家全部加起來的GDP只有台灣7600億美元的5% 左右。不過在2019年9月底之前,台灣17個邦交國有6個在南太平洋,但當年9月中國一口氣拔掉了索羅門群島和吉里巴斯兩個台灣邦交國。這個事件也讓美國警覺到中國在南太平洋的企圖心,進而跳出來挺台灣。

中國從1990年代以來就是「太平洋島國論壇」的固定對話國;21世紀以來更積極發展與南太平洋關係,2006年兩岸更直接在南太平洋交鋒。2005年10月當時中國副外長楊潔篪在太平洋島國論壇會後對話會上,倡議成立「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並於隔年4月在斐濟舉行第一屆,當時的中國總理溫家寶與會。而台灣總統陳水扁也在當年9月3日出訪南太平洋,並舉行第一屆「台灣-太平洋友邦高峰會」做為回應,這也是台灣與南太平洋邦交國首度舉行多邊會議。

兩岸南太撒錢拼外交惹惱澳洲

南太平對台灣最大意義就是邦交國數目,常被立委譏為花錢養「小朋友」。不過,2006年「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啟動後,對台灣外交成了真實的威脅。

冷戰結束後,南太平洋戰略地位並沒有被重視,美國基本上從這個區域撤退、甚至一些在島國連大使館也撒了;多年來美國對南太區域投資不多,一些島國上至今還使用著美國二戰後留下的機場等老舊基建。今年2月,布林肯(Antony Blinken)才成為36年來首位訪問斐濟的美國國務卿。因為地緣關係,南太平洋就一直被視為澳洲的後院,澳洲與紐西蘭是對這個區域援助最多的國家。正因為美國消極,讓中國有插旗的機會。

陳水扁2006年9月4日出訪帛琉。參加太平洋友邦峰會(總統府提供).png
陳水扁2006年9月4日出訪帛琉。參加太平洋友邦峰會。(總統府提供)

對台灣而言,南太平洋離台灣很遠、沒有切身的戰略利益,對台灣最大意義就是邦交國的數目,在立法院也常被立法委員譏笑為花錢養「小朋友」。不過,2006年「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啟動後,對台灣外交成了真實威脅,所以阿扁親自出訪舉行多邊峰會。但是台灣與中國在南太平洋交手,卻惹惱了「地頭蛇」澳洲,批評兩岸在南太展開金錢外交、造成南太平洋國家治理惡化,領導階層只想透過遊走台海兩岸謀利、不思改革。當時澳洲還不大敢得罪中國,對台灣金錢外交的批評聲音還大於對中國的批判。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相關報導: 顏厥安觀點:披上法袍的是誰? 更多文章

不過隨著中國在南太平洋的投資、移民增加,澳洲近年對中國的批判增強。澳洲和紐西蘭原本是南太諸國第一和第二大的捐助來源,但中國急起直追,已超越紐西蘭。更重要的是,中國「一帶一路」的「海上絲綢之路」版圖也擴張到南太平洋,原本從東海─南海─印度洋─地中海通往歐洲的路徑,2015年官方首度把南太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