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都滅了,內戰惡夢為何還不醒?大國各懷鬼胎,敘利亞成「中東角力場」

阿勒坡飄揚的敘利亞國旗。(德國之聲)

阿塞德的政府軍以及反對派武裝,並不是敘利亞內戰中僅有的參與者。事實上,參與這場戰爭的還有許多國家,而參與的目的也不盡相同,這其中包括軍事、宗教、經濟以及地緣政治。

伊朗:阿塞德的重要盟友

表面上看,敘利亞的世俗政府和伊朗的神權領袖並沒有太多的共同點。然而,正是由於德黑蘭的鼎力支持,敘利亞獨裁者阿塞德(Bashar al-Assad)也得以避免被推翻的命運。至少在2015年秋季,俄羅斯伸出援手之前,伊朗一直是敘利亞政府最重要的軍事盟友。德黑蘭不僅提供資金、武器、情報,而且還向敘利亞派遣軍事顧問和軍隊。這些軍人來自伊朗革命衛隊、什葉派民兵或者受伊朗支持的真主黨。

由於遜尼派聖戰民兵為敘利亞內戰蒙上了宗教色彩,使伊朗得以以什葉派穆斯林保護者的身份介入戰爭。除此之外,阿塞德和伊朗的軍事盟友關係也基於三個共同目標:遏制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削弱以色列、當年還包括共同抵制伊拉克領導人海珊(Saddam Hussein)的領土訴求。目前,敘利亞和伊朗都對沙烏地阿拉伯和海灣國家持敵對態度。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敘利亞是連接伊朗和真主黨大本營黎巴嫩的節點。

各勢力在敘利亞的領地(德國之聲)
各勢力在敘利亞的領地(德國之聲)

俄羅斯:阿塞德危難時刻的救星

阿塞德陷入絕境之際,俄羅斯伸出了援手:2015年啟動了對敘利亞政府的軍事援助。俄羅斯當時提出的官方理由是,打擊恐怖主義。事實上,俄方打擊的目標絕不僅限於「伊斯蘭國」,還包括了諸多阿塞德的反對派。

不過,莫斯科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幫助阿塞德:烏克蘭危機爆發以後,普京(Vladimir Putin)急於讓陷入孤立狀態的俄羅斯重返國際舞台,他也確實達到了目的。對於阿塞德來說,俄羅斯的介入也是件好事:他很快從叛軍手中,奪回了大部分領土。俄軍在阿勒坡和帕爾米拉取得了最大規模的軍事勝利。而對於有關戰爭罪行的指控,克里姆林宮則一概不予理睬。

沙烏地阿拉伯:針對伊朗的雇傭軍之戰

2003年伊拉克戰爭之後,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與日俱增,這令沙烏地阿拉伯非常擔憂。大馬士革和德黑蘭之間的緊密關係,也令沙烏地非常不滿。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後,沙烏地向反叛武裝提供了慷慨的支援。沙烏地阿拉伯的目的是,推翻阿塞德,然後在敘利亞建立一個對沙烏地阿拉伯友好的政權。敘利亞境內的聖戰民兵也得到了沙烏地大量的財力和軍力支援。在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支持下,各派勢力將敘利亞變成了血腥的角力場。

土耳其:化友為敵

直到大約十年前,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一直保持著同阿塞德政權良好的關係。兩人甚至在土耳其海濱共同休假。

隨著敘利亞內戰爆發,土敘兩國領導人也立即從盟友變成了仇敵:土耳其期望推翻阿塞德,進而開始對反對派提供支持。大量武器和士兵通過邊境進入敘利亞境內,受益者不僅包括聖戰民兵,還包括「伊斯蘭國」。現在看來,土耳其要不惜一切代價阻止敘利亞境內出現庫德人的自治區,甚至獨立國家。為此目的,即便得罪北約盟友美國也在所不惜。 (相關報導: 兒童慘況無以名狀!敘利亞政府軍猛攻反抗軍據點,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空白聲明」抗議 更多文章

此外,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也希望在敘利亞戰後秩序的構建過程中,也擁有自己的發言權。現在向敘利亞境內派出軍隊,也是為了這一目的。土耳其的大力介入是希望向奧斯曼帝國時期那樣,在中東地區重新獲得霸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