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登上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的封面,他一身黑西裝、自信滿滿地邁步前行,不過這期《經濟學人》的標題卻寫著「China’s Slowdown」(中國的經濟衰退)。若是細看封面圖片,不難發現習近平腳下的經濟成長率階梯可是「步步低降」,加上標題下的一排小字「The Trouble with Xi’s new economic model」(習的新經濟模式遇上麻煩),今秋將要迎來第三屆任期的習主席,看了這期《經濟學人》肯定要不開心。
不過《經濟學人》對他的針砭或詆毀事小,畢竟那些都只是「境外勢力對中國內政的說三道四」,然而關乎中共執政正當性的經濟發展確實遭遇困境,恐怕才是習近平開心不起來的真實原因。何況預定續披黃袍的中共二十大眼看剩不到幾個月就要登場,中國的「動態清零」卻顯然早走進了死胡同-這一波新冠疫情無論如何「封控」都壓不下來,反倒是中國的經濟成長率被壓得喘不過氣。
被中國政府封殺的上海封控紀錄片《四月之聲》。(翻攝網路)
紀實上海苦難的「四月之聲」影片可以被中國政府「和諧」,但是上海等地堅持「動態清零」與「封控措施」的影響所及,卻造成了北京封鎖不住的經濟衰退。《經濟學人》指出,過去20年中國一直是世界經濟最重要也最可靠的成長來源。除了貢獻了全球GDP成長的四分之一,在過去80個季度中,中國竟有79季實現了經濟成長。中國共產黨將市場改革與國家控制巧妙結合,確實讓國家更為富裕。問題是中國管控新冠疫情的清零作法,卻讓陷入衰退甚至成長停滯的中國經濟身處險境。
《經濟學人》點名堅持以意識形態重塑國家資本主義的習近平,是中國經濟陷入困境的主因。而且如果中國繼續跟著習近平的步伐前進,恐怕中國經濟的成長會更加緩慢、更加難以預測。當中國的經濟像是《經濟學人》的封面一樣不斷「下樓」,對於中國與全世界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經濟學人》指出,雖然上海的封控措施目前正在放緩,但隨著北京與天津等地的疫情爆發,中國仍有超過2億人遭到管控,中國的經濟也依舊步履蹣跚。
2022年5月10日,習近平與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參加共青團成立100年的慶祝活動。(美聯社)
中國4月份的零售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 ,肯德基、汽車和卡地亞(Cartier)的採購量仍然疲軟。儘管部分住在廠區裡的勞工加緊趕工,中國的工業生產與出口量還是繼續下降。中國經濟的全年成長速度,很可能出現1990年以來第一次無法大幅超越美國的情況。《經濟學人》指出,習近平要為中國經濟遭受「雙重打擊」負起大部分責任,而中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時機,對即將在二十大完成連任程序的習近平來說實在不妙。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面對嚴峻疫情考驗,習近平與李克強公開談話卻不同調
|
更多文章
)
首先是面對新冠疫情,習近平堅持了28個月的清零政策。雖然有研究指出,此舉可能保住了數百萬中國人民的生命,但中國政府卻白白浪費了這段寶貴的時間-多達1億名60歲以上的老年人沒有注射加強針,中國也持續拒絕進口顯然更為有效的西方疫苗。由於Omicron變種病毒的高度傳染性,習近平的清零作法很可能要持續到明年,更多的疫情與封鎖已勢不可免。中國除了已經退出2023年的亞洲盃足球賽,甚至有人建議要設置「永久性」的新冠篩檢站、還有從事篩檢的「常備軍」。由於清零是習主席的政策,對這項作法的任何批評都被當成是在「搞破壞」。
2022年5月20日,北京一位防疫人員跟一位剛做完新冠篩檢的小朋友。(美聯社)
除了清零政策之外,《經濟學人》認為另一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也同樣是習近平的意識形態所造成。那就是習近平用來應對「百年未見巨變」的所謂「新發展理念」。「百年未見巨變」最典型的一項就是中美關係的對立,面對此等變局,包括解決不平等、壟斷與債務問題,確保中國主導新技術,反抗西方制裁都至關重要。問題是習近平認為,這些目標都應該由黨發揮領導作用,執行過程則是以飄忽不定的懲罰為主。天價罰款、出台新規、清洗巨頭等作法,使得對中國GDP貢獻8%的科技業停滯不前;房地產行業佔據中國GDP超過五分之一,但中國政府對其實施嚴厲打擊後出現資金短缺ー這也是4月份房屋銷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47%的原因之一。
中國政府希望藉著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能夠在今年實現官方設定的5.5%經濟成長目標。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19日敦促官員以「果斷行動」恢復經濟成長,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同步下調了抵押貸款利率,中國共產黨也試圖安撫受到驚嚇的科技巨頭。然而《經濟學人》指出,這些措施恐怕無助改變嚴厲的封控措施,或者降低習近平經濟模式帶來的風險。
2022年5月19日,新冠疫情下的北京。(美聯社)
這涉及如何擴大中國經濟生產力最低的這一部分—也就是國營事業,即便中國的產業政策曾經獲得成功,像是在先進電池領域確立了全球性的主導地位。習近平希望科技實力與國家資金的加持將使決策更加靈活,但中國的「鐵鏽帶」與晶片行業也確實遭遇了慘敗。
至於中國經濟最具生產力的部門—民營企業,由於經濟誘因已經受到損害,中國的金融市場出現大量資金外流,中國股票的交易價格比美國股票低了45%,接近史上最大差距。許多人擔心任何企業的財務優勢,都會受到反對私人財富與權勢的政黨加以限制;創投則將目標轉向擁有最大補貼而非最佳想法的企業。而且中國的主要經濟部門40年來首次沒有出現任何自由化改革,《經濟學人》認為中國經濟成長也將受到影響。
2022年5月18日,北京街頭的新冠核酸檢測站。(美聯社)
習近平的意識形態不僅會衝擊中國經濟,更對全世界造成重大影響。《經濟學人》指出,雖然刺激措施可能會刺激需求,但中國可能也會出現更多的封控,危及全球經濟出現衰退。中國經濟的規模與複雜程度讓跨國公司難以忽視,但就像蘋果公司一樣,許多企業也在中國以外的地區重新平衡供應鏈。《經濟學人》認為,到了2030年代,中國的領頭企業可能依舊主導部分行業,但西方國家也可能變成更謹慎的中國產品進口國。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面對嚴峻疫情考驗,習近平與李克強公開談話卻不同調
|
更多文章
)
《經濟學人》指出,由於民間企業遭到中國政府打壓,這意味著中國商業在海外的發展將更多地由國家主導、甚至政治化。這可能使得中國的海外經濟活動變得帶有更多惡意,也更加缺乏效率。不過在日益遭到孤立的中國國內,《經濟學人》認為即便老百姓會在網路上發洩因為封控或失業產生的不滿,但在黨的監控、宣傳與壓制下,這些怨氣大概不太可能轉化為實際行動;至於黨內或許會有技術官僚不同意國家的左傾,但他們也缺乏挺身反對的力量和勇氣。從中國菁英政治的黑箱作業可以看得出來,69歲的習近平根本沒有競爭對手,直到2027年之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這項獨裁統治(one-man rule)缺陷,恐怕還要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