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中美之爭進入一場耐力競賽

2023年5月8日,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在北京會見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取自中國外交部網站)

中共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於本(5)月8日在北京會見美國駐陸大使勃恩斯(Nicholas Burns)時表示,:「當務之急是穩定中美關係、避免螺旋式下滑,防止中美之間出現意外。」在中美關係陷入僵局的此刻,秦剛和勃恩斯的會面,不免引發外界關注。

中美兩國領導人去年11月在印尼峇里島舉行「拜習會」後,雙方達成了「持續對話」和「管控分歧」的共識。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隨後即擬議訪問中國大陸,期待為拜習的再度會面鋪路;但受到今年2月氣球事件的影響,布林肯片面取消訪中行程,中美關係從競爭急遽進入對抗。明顯的是,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紛紛表達訪中意願,五角大廈也安排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與中共防長李尚福,於下月初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安全對話」時會面,但中共的反應非常冷淡。

秦剛告訴勃恩斯,美方應端正對中國的認知,「扣好中美關係的第一粒鈕扣」,不能一方面講溝通,一方面卻不斷對中國打壓遏制,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必須尊重中方的底線紅線,停止損害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從中共的角度看,拜登政府目前正複製冷戰時期美國對前蘇聯採取的「成本強加戰略」(cost-imposing strategy),即以最低代價、甚至不須付出任何代價,針對敵方的肋骨下手,消耗對手的戰力。在美國看來,「台灣問題」就是中共的這塊肋骨,甚至是「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 heel )。

在過去一段相當長的時期,美國的對中政策,如同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那樣,採「以拖待變」的戰略,目標是推動中國大陸的「和平演變」;而台灣則成為美國實施這項戰略的「前沿基地」。美國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於2018年10月4日,在華府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表的對中政策演講,即被視為一篇「新冷戰」檄文。彭斯認為美中政治對立,不是權力之爭,而是不同文明價值的衝突。

美國總統拜登與副總統賀錦麗。(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與副總統賀錦麗。(資料照,美聯社)

拜登雖亦強調美中戰略競爭是一場「21世紀民主與專制的較量」,但他與前任不同,認為美國必須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因此沒有改變中共的意願。更重要的是,中共已非昔日吳下阿蒙,美國沒有能力改變中國。因此,拜登政府雖視台灣為民主的夥伴,但台灣的重要性不是與美國分享民主的價值,而是在軍事安全和科技安全方面,能夠配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拜登政府特別重視科技安全。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日前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專訪,提到中美針對「台灣問題」的角力時說,「這可能演變成兩個高科技國家之間的全面戰爭。這是極需關注之事」。季辛吉認為,從這個觀點來看,「這是非常危險的時期」。 (相關報導: 美國駐中大使在北京會晤中國外長秦剛:美中高層開始融冰了嗎? 更多文章

曾撰寫《晶片戰爭》( 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一書的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教授米勒(Chris Miller)曾經表示,「台灣處於全球晶片產業中心的地位,全世界沒有人可在不利用台積電的狀況下,安然度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