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碩泰專文:七代渡台回返集應─從三等秘書到駐美代表

前駐美代表高碩泰。(資料照,顏麟宇攝)

從福建泉州到台北盆地

1953年5月我出生在台北市大稻埕,生肖屬蛇,為高戊昇先生和高莊秀枝女士的么兒,上有四個哥哥。襁褓時候,我就過繼給五叔高世暉先生和五嬸高陳愛雪女士為長男,後來也順利「招弟」,下有三個弟弟。

我何其幸運,自幼獲得兩對父母親的關愛與養育,既是老么又是老大,來來往往和七個兄弟在嬉鬧玩笑中成長,我們都是高家渡海來台的第七代子孫。

根據高家族譜及文史工作者的考證,我們的先人在清朝乾隆中期,大約1760年左右,從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鶴浦村移民謀生,在八里坌登岸,渡河到淡水。最初與大約同時來台的泉州同鄉張姓、林姓族人在大屯山下的坪頂、竹圍、關渡、北投一帶開墾。三姓彼此扶持,守望相助,也供奉原鄉泉州「集應廟」的「保儀尊王」,俗稱「尪公」,祈求保佑平安,成為共同的信仰神明。

三氏嗣分別在台北盆地移墾,高家主要往南到今天的文山、新店地區發展,在景美、木柵、深坑、石碇一帶形成最大聚落,也陸續建造「集應廟」,主祀「保儀尊王」,定期舉行祭典,香火鼎盛。今天景美捷運站旁邊的「集應廟」歷史最早、規模最大,已列入國家三級古蹟。北投稻香路的一座,小巧精緻,彩繪傳神,遺留了先人最早落腳的足跡,尤具歷史意義。

泉州高氏族人兩百六十多年來開枝散葉,分別在台北不同地方營生。(作者提供)
泉州高氏族人兩百六十多年來開枝散葉,分別在台北不同地方營生。(作者提供)

泉州高氏族人兩百六十多年來開枝散葉,分別在台北不同地方營生。我們一家在曾祖父一代開始在靠近淡水河的大稻埕定居,在古稱「怡和巷」,今天的安西街16號,自蓋狹長的磚牆紅瓦,木造結構二層樓房。大多時候三代同堂的一棟擁擠古宅,直到1964年才出售易主。

我們世居大稻埕,但台北高家的大宗祖祠座落於艋舺龍山寺附近。祖祠前身為「學海書院」,是台北碩果僅存的一座書院,為市定古蹟,清朝道光17年(1837年)創建,在二十世紀初葉日治時代由高氏族人集資買下作為家廟至今。記得我幼年時候跟隨長輩參加宗祠祭祀大典,當時的台北市市長高玉樹以族長頭人身分蒞臨,場面熱鬧風光,不在話下。

從大稻埕到豬屠口 

我的祖父高波先生生於1889年,早年曾受私塾漢學和日治初期的公學校教育,其後一直在迪化街靠近城隍廟的一家商社任職,從事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匯兌生意。但祖父一生作為受薪階級,從未開業當老闆而致富,可是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仍然和也是出身大稻埕的祖母辛苦養育十一個兒女。除了我的大伯父在十五歲因病夭逝外,其餘五男五女都順利成人,且分別接受初級和中級教育,在當年實屬不易。

祖父一輩以來,高家雖然不是書香門第,在大稻埕也算是中產小康。祖父的人格清高,備受敬重,街坊鄰居尊稱「清波伯」,允為閭里士紳。

我的生父高戊昇先生在六男中排行老三,1937年從以台灣子弟為多的州立台北第二中學(現在的成功高中)畢業後,一度在同班同學林挺生(註:中山北路三段大同公司老董事長,前台北市議會議長)的家族企業上班。二次大戰結束後則追隨現在仁愛路福華飯店創辦人廖欽福董事長,參與營造工程,累積生意經驗,準備擇時自行創業當老闆。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蕭美琴出使美利堅要說什麼故事? 更多文章

無奈在國民黨政府播遷來台初期的1950、60年代,台灣內外環境交迫,「二二八事件」導火線所在的「天馬茶室」就在老家兩條街外,陰影籠罩全島。白色恐怖氣氛接著開始瀰漫,加上韓戰方酣,台海風雲日亟,政治、經濟、社會一片困頓不安,戊 壹昇先生雖然勉力隻手創業,但生意長期不見起色,幾無任何收入。生母秀枝女士則靠著洋裁手藝,上班貼補家用。夫妻二人除了在老宅陪侍、奉養我的祖父祖母,竭盡孝道之外,還要餵養連續出生的五個兒子,經濟負擔與身心壓力可知。

戊昇先生在1959年成立柏油鋪道公司,承包小型民間工程,直到1970年代生意開始好轉,穩定經營,至1983年退休。(作者提供)
戊昇先生在1959年成立柏油鋪道公司,承包小型民間工程,直到1970年代生意開始好轉,穩定經營,至1983年退休。(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