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一年走掉一個旅,抗中怎麼搞下去?

國軍主力骨幹的志願役軍人2022年共有4066人退場,創下近年新高,仗還沒打,就少了一個旅的戰場主力。(取自軍聞社)

國軍義務役2024年起恢復為一年,但身為國軍主力骨幹的志願役軍人,2022年共有4066人退場,離開軍旅生涯,創下近年新高。仗還沒打,就少了一個旅的戰場主力,缺少有經驗的軍人,缺少機動打擊的重拳,是因為志願役與義務役待遇拉近?軍人欠缺榮譽感?還是民進黨的引戰政策所致?

有耳莫洗潁川水:「生涯規劃」很坦然

對志願役官兵大舉「退群離營」的現象,國防部長邱國正說:「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本身沒有意願的話,勉強不得。」根據國防部調查,確認志願役官兵選擇退場的原因,大部分都與「生涯規劃」(43.2%)有關,其次是「適應不良」(35.2%)、「家庭因素」(16%)、「身體傷病」(3.6%),「薪水待遇過低」(1.4%)原因位列最末。邱部長所言差矣,「生涯規劃」這個原因太過籠統,如不找出真正的原因,問題就無法解決。

我國目前現役軍人僅16萬3000名,雖有很多是義務役,但以志願役為主戰部隊。明(2024)年徵集入營服1年役期的義務役,約有9100人;但去(2022)年少了志願役4066人,等於少了一個旅的主戰兵力。近年來,每年也約有3000多名志願役軍人退營,去年美國眾議院裴洛西訪台後,中共圍台軍演使台海情勢緊張,致使情勢加劇。儘管台灣有200多萬名後備軍人,但每年只能訓練其中11萬人,相較於中共解放軍正規編制的200萬人,兵力顯然不足,戰力更是相對匱乏。

20230504-國防部長邱國正4日至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報告「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預算案執行進度」。(柯承惠攝)
針對志願役官兵「大舉離營」的現象,防長邱國正說:「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與看法,本身沒有意願的話,勉強不得。」。(柯承惠攝)

有口莫食首陽蕨:「大舉離營」很突然

當美國聲聲催促增加兵力,總統蔡英文去年底宣布(民國94年次以後)役男延長服役的時間,從4個月延長到1年,未來雖然每年能新增7萬大軍(以2024年來說,1年役期約9100多人,其餘6萬9500多人仍為4個月軍事訓練),但基地訓練能量不足、常備幹部缺額的問題難解;甚至為什麼役期要選定延長為一年,也迭有爭議,難道多當幾個月的兵,國軍就能變得兵強馬壯?面對少子化浪潮,加強招募志願役官兵,是國軍不得不然的選擇。問題是,如何才能做到能夠「量小、質精、戰力強」?

針對志願役官兵「大舉離營」的現象,初步梳理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項:

首先,志願役與義務役薪資待遇拉近,是否出現了替代效應?延長義務役期,也同時提高義務役士兵的薪資,從最基本的每月6500元提高到2萬6000元。這原本是希望降低這群「不願役」的負面情緒,但相較於志願役二兵每月3萬5000元,待遇大幅拉近。這樣的決策,似乎反倒降低原本有意投入志願役者的意願,讓原本艱難的招募工作雪上加霜,因此衝擊志願役主戰部隊的人力結構。

20230509-國防部8日舉行「首梯女性後備軍人志願教召訓練」,並於9日實施「作戰計畫演練」,科目包含五公里行軍、掩蔽射擊、防毒面具操作等。(顏麟宇攝)
近5年招募的志願士兵,平均有2成寧願賠錢退伍,浪費部隊有限的訓練資源。(顏麟宇攝)

其次,因部隊現實生活與個人理想落差,而萌生退役念頭。原本規定,志願士兵服現役不得少於4年,但因無法適應部隊生活而萌生退役念頭,因而在2009年增訂志願士兵退場機制,志願士兵自核定起役的3個月後即可申請,但須賠償相關費用。而近5年招募的志願士兵,平均有2成寧願賠錢退伍,不但浪費軍隊有限的訓練資源,國防部也要耗費人力處理後續賠款等問題。 (相關報導: 風評:警察訓練軍事化,林右昌底咧驚啥? 更多文章

根據兵力結構規劃,延役目標是將義務役編成5個海岸守備步兵旅。但誰都知道,不是把人編滿,就自然有戰力,再多的義務役士兵,缺少有經驗的軍士官領導,只不過是缺少經驗的虛胖部隊。近年陸軍官校每年大約能招募400人,專業軍官班約700多人,陸軍專科學校每年也只培養900名士官,這已是在招募困難下努力達成的數字。未來義務役激增,志願役銳減,那麼,要靠誰來指揮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