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國國務院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釋放了明確的穩增長信號。
這場會議參與官員眾多——從中央部委,到省、市,乃至區縣一級,有媒體估計參會人數可能超過十萬。
會議上對中國經濟形勢的描述也出乎輿論預料——李克強稱,困難比2020年初受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
對於刺激經濟的措施,這場會議要求又多又快——比如要求各地5月底前要出台實施細則;再比如,要求各地在助企紓困上政策能出盡出。
這場會議凸顯出中國經濟在嚴格防疫政策下,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政策力度和速度,讓人聯想到2008年金融危機後「四萬億」刺激政策。那場超強刺激被稱為「大水漫灌」和「飲鴆止渴」,雖然穩住經濟大盤,但中國之後用了多年消化後遺症。
中國經濟形勢有多嚴峻
「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來,一些經濟指標明顯走低,困難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在5月25日的會議上,中國總理李克強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描述引人矚目。

2020年疫情第一波衝擊下,中國經濟遭受重創,當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那不僅是1992年中國開始公布季度GDP數據以來最低數值,也是首次出現季度增速為負值的情況。
對比之下,兩年前武漢封城76天,目前上海封城已超過60天。經濟重要程度上,兩個城市不可同日而語,武漢屬於中部地區核心城市;但上海不僅是製造業中心、外貿中心,也是中國的金融中心;封閉兩個月帶來的經濟衝擊力比武漢更大。
雖然二季度經濟數據尚難統計,但各方對疫情衝擊之下的中國經濟預期普遍大幅走低。

目前能夠看到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失業率,當前幾乎回到了兩年前的水平——2020年2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3月份下降為5.9%。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升0.3個百分點至6.1%,創2020年3月以來新高。
這一問題也成為李克強口中的高頻詞。比如,「著力保市場主體保就業保民生」,「努力確保二季度經濟合理增長和失業率盡快下降」。
「能出盡出」的紓困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電視電話會召開前兩日,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出台六方面33項措施,以穩住經濟基本盤。

此次規模空前的電話會議目的則為傳達和督促各地方政府落實33項措施,要求5月底前要出台可操作的實施細則,並且國務院26日將向12個省派出督查組,對政策落實和配套開展專項督查。
這33項措施有稅收優惠和費用緩繳,比如:
- 在更多行業實施存量和增量全額留抵退稅,增加退稅1400多億元;
- 放寬汽車限購,階段性減徵部分乘用車購置稅600億元;
- 將2022年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額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
- 將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餐飲等五個特困行業緩繳養老等三項社保費政策延至2022年底,並擴圍至其他特困行業,預計全年緩繳3200億元。
加大基建投資也成為重要方向,比如:
- 支持發行3000億元鐵路建設債券;
- 今年要新開工一批水利、交通、老舊小區改造、地下管廊等項目,並引導銀行提供規模性長期貸款等。
在保就業方面,不僅依靠基建投資來將發揮一定的以工代賑作用,還包括今年將失業保險留工培訓補助擴大至所有困難參保企業,財政對企業穩崗的資金支持政策進一步加碼等。
李克強稱,各地在助企紓困上政策能出盡出。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用市場化辦法、改革舉措解難題。 (相關報導: 熱浪煉獄!巴基斯坦城市氣溫達51℃ 中暑民眾苦不堪言:這種高溫將奪走我們的生命 | 更多文章 )
有網民評論稱,各種藥方雖多,但核心問題是,嚴格防疫政策不放鬆,很難有效刺激經濟。關於這點,李克強在會上稱,解決兩難多難問題是對行政能力的考驗。要在防控好疫情同時完成經濟社會發展任務,防止單打一、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