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議員林亮君指出,北市有部分公有建物都是存在已久的臨時性建物,包含動物之家、花博園區部分場館,甚至北市家禽市場都是臨時性建物。而這些建物的主管機關,也分別對於當初為什麼要以臨時建物來興建、為何還未轉換成永久性建物做出解釋。例如動物之家,當年建造是有些急就章,之後又經過一些波折,所以遲遲未改變;而家禽市場則是在興建時地目不合,不過已經申請地目變更,預計在不久後就會成為永久性建物;至於花博園區場館,目前狀況也不明朗,因為地底下仍不確定是否有考古遺址。
對於「臨時性建物」與永久建物的差別,台北市都發局建管處總工程司洪德豪表示,臨時建築物得免適用《建築法》之部分或全部,但必須由起造機關事先簽報市府核准,始免向建管處申請建築執照。臨時建物與一般建物的差別,必須視個案建築基地條件而論,原則上涉及公共安全有關的法令,不會有什麼差別,但通常以「臨時建築物」申請,除了滿足興建目的之空間使用外,可縮減建築許可、施工勘驗等程序,快速建成,同時可排除《建築法》若干規定,例如免設防空避難設備、免檢討停車空間等。(延伸閱讀:「市長開後門讓局處違法!」議員批北市3大建物都是「合法違建」)
洪德豪指出,若要更改為永久建物,這些建物可能會遇到的狀況,也是因個案而有所差異,舉例而言,如果臨時建築物當初興建時,沒有設置防空避難設備,或未檢討設置足夠的停車空間,要改為永久性建築物,仍須補領建築執照,就必須檢討設置符合規定,是否能合法化,需視個案基地條件而定。
動保處:希望找適當方式讓動物之家變永久建物
至於北市目前市有財產中,現存的臨時建物為何會出現?為何現在仍沒有改成永久建物?在動物之家部分,動保處動物收容組組長陳鉅尹受訪時說,其實有歷史沿革,在前總統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期,1999年因為收容量增加,所以北市開始找土地設置犬貓收容處所,然而台北市寸土寸金,沒有太多土地可以用,那時候就已經找不到適合的土地,所以在當時的內湖垃圾山、現在是內湖復育園區的東北角整地建了,那時候叫做安康臨時棄犬收容中心,在取得土地之後,北市臨時向中央要一筆經費,這款項來得很急,當時在1個月內要公開招標興建,且這塊地不是一個正常的土地,有些沒有符合相關規定,但又要趕快興建,所以就去申請臨時建物。 (相關報導: 揭開「翁達瑞」真面目 彭文正:早期是旅美學者,現在可能只是假帳號 | 更多文章 )

陳鉅尹說,對於動物之家要遷移還是改建,2006年時有討論一次,但當時仍找不到地,所以後來北市府又同意展延10年,就到2016年,而2013年的時候,因為有小改建過一次,所以有再申請一次臨時許可。不過在2015年,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有嚴格要求違建的事,所以2016年有規劃成永久建物的打算,但因收容量又暴增,所以要再改建,本來預計花5億8000萬要改建新的收容處所,但因為近幾年垃圾處理費大幅提升11倍,建造成本也上升,所以暫緩,「不是不願意改成永久建物,而是因為當中有不小波折,所以還是希望能夠找個適當方式變成永久建物」。